摘要: | 宇宙人生萬象皆存在著三體環境,以此推論地方文化產業亦是存在三體環境(陳錦賜,2004.02)。三體環境兼容時空延續性(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並成為文化的容器,扮演著地方文化活動及文化傳承之角色。三者間需存在著共生發展機制,地方文化產業才得以持續發展。
近幾年來,地方文化產業議題因社區總體營造與城鄉風貌等政策之推動而形成廣泛討論,在當前「全球化」之強調均質性強勢文化及跨國經濟勢力的趨勢下,如何重新定位地方文化產業的意涵及發展模式,以營造出其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特質,成為亟需探討的研究問題。
有鑑於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田野調查(Field Survey)、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與層級評分法(Hierarchy Scoring Method:HSM)等,建構地方文化產業三體環境共生發展模式,並以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木屐文化產業為實證案例,評估其共生發展模式與程度,分析其木屐文化產業三體環境發展之優勢與劣勢條件,以提出改善建議。本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整體架構分為五大部分,即五個章節進行研究說明,分述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白米社區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背景與問題,發現白米社區在擁有強烈居民意識凝聚下,還需透過「人群」、「物群」與「事群」的整合來達到三體環境和合共存、相依共生之共生發展目標。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建立理論架構,透過「環境共生理論」、「文化產業」及「模式發展理論」等文獻之分析,建構地方文化產業三體環境共生理論。
第三章針對白米社區地方文化產業之「硬體環境」、「軟體環境」及「韌體環境」三體環境進行調查,調查發現白米社區經由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推動木屐產業,但所帶來的商機卻未回饋於社區之生活環境及生產環境。
第四章則依地方文化產業三體環境共生發展程度評估架構,依社區居民對於木屐文化產業發展之評分,共生度得分為58.826分,三體環境所得評分比例分別為硬體環境21.06%、軟體環境34.85%及韌體環境44.09%。
第五章經由研究得知白米社區木屐文化產業共生發展模式的評估結果,是呈現「普通」共生程度,尚有努力的空間,尤其是偏重在產業的發展,忽視環境營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