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長期以來,一般社會大眾對台灣的京劇發展一直存在著「49 年之後/國民政府遷台 /外省人/外來劇種」這樣的刻板印象,事實上,京劇早在日治時期已成為台灣城鎮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戲劇演出,不僅來台演出的上海京班不絕於途,台灣本地也開始產生了京調票房與職業京班,而台灣本地戲班移植京劇劇目、音樂、表演、舞臺美術進而豐富自身藝術表現的情形亦為常態,京劇在當時經由移植到內化的過程,可以說已是具備本土性格的劇種了。廣東宜人園為日治時期名聞全台的本土京班,原先為一群客籍人士所組演唱廣東戲的戲班,後因京戲盛行而改唱京戲。日治時期自1916 年至1937 年間計營運二十一年,戰後更名為宜人京班又延續至1961 年,前前後後計演出近五十年,乃是唯一跨越戰前/戰後,營運時間最長的本土京班。其於戰前為本土京班代表之一,戰後又在大陸京班甚至是軍中劇隊的京劇主流夾縫中,延續著台灣民間的京劇傳統這樣的文化意義,頗值得學界對其進一步予以研究。本計畫即在此認知基礎上,透過文獻史料的蒐集詮釋及田野調查的進行,希冀建立廣東宜人園、宜人京班的戲班史及藝人生命史,並在其藝術/文化/社會/政治的脈絡中,釐清「移植/內化」、「本土/外來」、「殖民/後殖民」等諸多相關論述的迷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