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94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152696      在线人数 : 5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943


    题名: 移植 / 內化: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土京班的研究
    作者: 徐亞湘
    关键词: 日治時期
    台灣
    京戲
    廣東宜人園
    宜人京班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8-03 14:12:17 (UTC+8)
    摘要: 長期以來,一般社會大眾對台灣的京劇發展一直存在著「49 年之後/國民政府遷台 /外省人/外來劇種」這樣的刻板印象,事實上,京劇早在日治時期已成為台灣城鎮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戲劇演出,不僅來台演出的上海京班不絕於途,台灣本地也開始產生了京調票房與職業京班,而台灣本地戲班移植京劇劇目、音樂、表演、舞臺美術進而豐富自身藝術表現的情形亦為常態,京劇在當時經由移植到內化的過程,可以說已是具備本土性格的劇種了。廣東宜人園為日治時期名聞全台的本土京班,原先為一群客籍人士所組演唱廣東戲的戲班,後因京戲盛行而改唱京戲。日治時期自1916 年至1937 年間計營運二十一年,戰後更名為宜人京班又延續至1961 年,前前後後計演出近五十年,乃是唯一跨越戰前/戰後,營運時間最長的本土京班。其於戰前為本土京班代表之一,戰後又在大陸京班甚至是軍中劇隊的京劇主流夾縫中,延續著台灣民間的京劇傳統這樣的文化意義,頗值得學界對其進一步予以研究。本計畫即在此認知基礎上,透過文獻史料的蒐集詮釋及田野調查的進行,希冀建立廣東宜人園、宜人京班的戲班史及藝人生命史,並在其藝術/文化/社會/政治的脈絡中,釐清「移植/內化」、「本土/外來」、「殖民/後殖民」等諸多相關論述的迷境。
    显示于类别:[戲劇學系所]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02215E034.pdf141KbAdobe PDF945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