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
亞熱帶山地集水區溶解態無機氮輸出之觀測與模擬 |
黃誌川 |
|
2015-08 |
以整合土地利用模式與洪災淹水模式建立氣候變遷下洪災風險之土地利用調適路徑 |
洪念民 |
 |
2018-08 |
以衛星影像評估蘭陽溪集水區地形雲特徵之研究 |
洪念民 |
 |
2010 |
兩岸漢字規範對中文地名檢索之影響(II) |
趙建雄 |
  |
2010 |
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之研究---流域水土資源與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I) |
黃誌川; 詹仕堅; 雷鴻飛 |
|
2003 |
北海岸社區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復原計畫---子計畫四:北海岸社區人文資源調查及利用評估(I) |
高慶珍; 王秋原; 薛益忠 |
|
|
原住民主體性與部落發展-外來「凝視」與部落「整飾」-原鄉生活轉化、地方連結與社會空間因應機制之探究 |
陳英任; 李素馨 |
   |
2024 |
去學紳化的台灣在地經驗研究 |
謝雨潔 |
 |
2007 |
台灣劣化土地環境之鑑定、整治及復育策略研究---子計畫四:臺灣坡地環境劣化研究(II) |
雷鴻飛 |
|
2005 |
台灣北部火山地區坡地土鏈與土壤孔隙度剖面之調查 |
雷鴻飛 |
|
1995 |
台灣南北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差異研究---台北縣土城工業區與高雄 |
程仁宏 |
|
2001 |
台灣南部恆春半島沖積扇三角洲之地形學研究 |
董德輝; 鄧國雄 |
 |
2002 |
台灣地區地理數值資料庫之建置 |
伍肇雄; 丁亞中 |
 |
2017-08 |
城市民眾感知研究- 社群媒體VGI資訊的探勘 |
朱健銘 |
 |
|
建構部落共融家園:從泰雅傳統價值、空間實踐及原鄉生計發展之道 |
陳英任; 李素馨 |
 |
2023-01 |
成為真正的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與教育的在地創新實踐-找路與返絡—從南澳泰雅傳統知識、文化教育與社會網路尋永續生計之本( I ) |
陳英任; 李素馨 |
 |
2023 |
成為真正的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與教育的在地創新實踐-找路與返絡—從南澳泰雅傳統知識、文化教育與社會網路尋永續生計之本( I ) |
陳英任;李素馨 |
 |
2024 |
成為真正的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與教育的在地創新實踐-找路與返絡—從南澳泰雅傳統知識、文化教育與社會網路尋永續生計之本( II ) |
陳英任;李素馨 |
 |
2012 |
林邊溪下游洪泛地區田間土壤內部排水改善對策研究 |
陳守泓 |
 |
|
水資源及環境評析之教育實踐設計 |
陳守泓 |
 |
2009 |
漢字規範對中文地名檢索之影響 |
趙建雄 |
  |
|
無人機載具應用於地表變遷偵測之教學活動設計 |
陳致元 |
 |
1995 |
環境審美之區域研究---以九份為例 |
劉鴻喜; 陳文尚 |
|
1994 |
環境審美之區域研究─以九份為例 |
劉鴻喜; 陳文尚 |
|
2010 |
環境教育--中國人自然環境思想之研究 |
王鑫 |
  |
2013-08 |
結合開放式災情回報與預警技術建置即時互動式土石流災情資訊平台--子計畫:土石流與流域植被群落變遷交互影響研究(I)(II) |
李載鳴 |
  |
2000 |
結合高解析度遙測衛星影像及衛星定位系統實施大中比例尺軍圖調繪之可行性探討 |
伍肇雄 |
|
|
運用IUCN地景保護區架構推動社區林業之研究 |
雷鴻飛; 李光中; 張長義 |
    |
2011-03 |
運用IUCN地景保護區架構推動社區林業之研究(III) |
雷鴻飛; 李光中 |
  |
2018-01 |
運用時空資料分析探索美國大聯盟職業棒球數據資料 |
陳致元 |
 |
2015-08 |
運用社群媒體的VGI資訊來分析遊客移動型態與遊憩行為 |
朱健銘 |
 |
2014-08 |
運用自願性地理資訊進行觀光景點遊客人次推估與影響之研究 |
朱健銘 |
 |
2000 |
陸上砂石採取區景觀復元規範之研究 |
薛益忠; 何武璋 |
 |
1993 |
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 |
劉鴻喜; 陳文尚 |
 |
2022 |
高衝擊天氣之氣象防災資料校驗應用及評估計畫-從防災資訊到備災行為:社會科學的考量(子計畫七)(I) |
伍世良 |
 |
2023 |
高衝擊天氣之氣象防災資料校驗應用及評估計畫-從防災資訊到備災行為:社會科學的考量(子計畫十)(II) |
伍世良 |
 |
2024 |
高衝擊天氣之氣象防災資料校驗應用及評估計畫-從防災資訊到備災行為:社會科學的考量(子計畫十)(III) |
伍世良 |
 |
1993 |
高雄市臨海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 |
程仁宏; 劉鴻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