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環境行為與環境思想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環境教育研究人員關懷的重要課題。自從楊冠政 教授引介西方環境倫理及環境行為研究成果之後,國內相關研究及研討會多次列為議題。生 命關懷協會更邀請美國當代環境倫理學領導學者Rolston,H.與Calicot 教授先後來臺講學。此 外,以西方近代哲學角度檢視環境倫理及環境行為的論文也可見於「環境教育季刊」等期刊。 最近的研習活動是2009 年12 月5 日生命關懷協會辦理「環境倫理通識教育研習營」。 以中國傳統思想檢視環境行為與環境倫理的論述甚多,分別出現在文學哲學、藝術以及 園藝等領域的論著中。中國傳統思想中涉及人與環境的作品多不勝數,十分豐富。自從西方 浪漫主義、超越主義興起以來,西方學者不乏引用東方傳統思想的地方。尤其圍繞德國唯心 主義的學者經常提出與東方哲學近似的論點。 計畫申請人近年來自行研究並開授「自然環境思想」,心得撰述成「自然的思維」一文, 刊載於2009.08 科學發展440 期。開授「自然環境思想」課程之大綱摘要如後。 本計畫擬匯整以往心得,系統整理成可整合入環境教育之教學資源,如教師手冊中之課 外讀物。並於完成後放置臺灣大學地理系網站供查詢。研究重點放在“中國人自然環境思想之 研究”。自然思想研究將探討地理環境議題背後深層的人類思想與行為。這些議題舍及國土 規劃、自然保育、景觀保育、世界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因應全球變遷、國家公園管 理與節能减碳等事務。 依據Gold(1980)的個體空間認知與行為範型,群體和文化因子會影響認知過程的識覺 (perception)和學習,當然也就影響了人的空間基模(Spatial Schemata)以及行為。因此只要你具 有行動的能力和知道怎麽作的方法,而且意圖和情境具備,形象的識覺就很直接的影響你的 行爲(Hines, 1985 and 1986)。 人地關係的思考、論辯,一直是學術界的共同關懷,更是地理學的核心課題。本次休假 計畫擬探討的自然思想,也是嘗試從現代人的角度─擁有較古人進步的科學知識─再詮釋人 類文明來自何處以及應當何去何從、人類精神文化應當何所住(安放)以及何所適。 西方啟蒙時代以及科學革命之後,哲學的重心就轉向認識論問題。這種科學上的發展不 僅代表著一種新的認識方法,而且體現著近代世界人類的思維方式。人看自然環境的態度完 全不同了。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新的工具等,改變了人地互動的關係。人類利用和改變自 然環境的能力大增,大地的面貌大規模的改變了。從很多方面來說,環境污染了、土地退化 了。科技發展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嚴重。是科技錯了,走向歧路;還是伴隨科技發展而來的自 由、民主制度出現盲點了?自然環境思想的演變和科技發展、政經社會的演變,都有著緊密 的因果關係。掌握自然環境思想的演變有助於管理科技發展和選擇政經社會制度。 當代心理學家認為東亞人的思維較為整體取向,關注整個場域及其間的因果關係,而且 很少使用範疇和形式邏輯,仰賴的是辯證性推理。西方人的思維則比較分析取向,主要將注 意力放在主體對象及所屬範疇上,使用包含形式邏輯的規則來了解主體的行為。這些差異的 來源可追溯到明顯的東西社會體系差異。 本次計畫期間,擬利用休假期間前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等地進行短期 研究及學術交流,期能深入瞭解古代及現代中國人的自然思想特徵。並探討當今的國家發展 型態(development style),如生態文明等各面向之環境思想議題。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hinese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Thinking Chinese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thinking can be traced from legends, poems, and stories in history. It is clear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ways of looking at the nature and the mother earth. Political influences were obvious which in many cases,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inant nature thinking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The great sayings from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re the major foundations for various thinking. Unfortunately, none of them looked at nature and/or environment as a subject that need serious study. Or, at least, their sayings were all too practical or too transcendent in nature. This research will present many short stories in history, which had particular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meanings, to illustrate the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thinking during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In general, Chinese nature thinking is romantic and less scientific.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share the same spirit and are each one side of a coin. Human figures are almost always reflected in Chinese nature writings and even landscape paintings. This is probably a reason that science had not been seriously studied by the dominant schools of educated people during all the peri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