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34484      線上人數 : 78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290


    題名: 從公共藝術視覺效應之研究來探討其與都市環境之關聯性-以台北市敦化南北路兩側之公共藝術為例
    作者: 黃昱樂
    關鍵詞: 公共藝術
    視覺效應
    都市環境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8-11 13:12:11 (UTC+8)
    摘要: 二十世紀以前的城市空間皆呈顯著藝術與建築物機能緊密結合,有著親切可及的空間感,可是現今的都市化,事事講究其機能性與便利性之外,都市的環境給人有越來疏遠與冷清之感覺,公共藝術近年來,漸漸被重視為都市美化的其中一環,所以現階段台北都市空間有意擺脫這樣的宿命,導入並設置公共藝術,期望公共藝術能發揮美化環境、軟化空間、教化人心功能(黃艾可,2006)1。
    而本研究「從公共藝術視覺效應之研究來探討其與都市環境之關聯性」,是從觀賞者的角度探討公共藝術,當一個公共藝術作品產生後,對一個人會產生哪些視覺效應為本文主要研究重點,探討公共藝術介入都市環境其給人的視覺效應有哪些,於視覺上衝擊的範圍又有多少。
    研究得知公共藝術視覺效應後再探討其與都市環境有何關聯性。都市環境的不同、場所特性的不同,對公共藝術作品於視覺效應上有很大的影響,公共藝術若處於多樹之分隔島上,其能見度一定比設置於開放式廣場上之公共藝術來的低,當然其視覺效應也就會相對的比較差,故本研究將針對公共藝術視覺上的各種效應來探討都市中各種環境類型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為何,所產生的正向效應及負向效應各為何。
    本研究將針對台北市敦化南北路兩側之公共藝術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其每個公共藝術品對於人於靜止及步行時能吸引人們目光的範圍有多少,其每樣藝術品能點綴都市環境的範圍有多少,由其影響範圍進而分析敦化南北路兩側之公共藝術設置距離是否合適,設置距離若太近,其設計主題是否需連續,使藝術品產生連貫性。另外介由問卷調查,調查敦化南北路兩側之公共藝術給予人們的印象及其所產生之視覺效應為何,是否達到正向效應,最後分析給予相關建議,提供日後公部門推動公共藝術及公共藝術創作者創作時參考。
    顯示於類別:[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50檢視/開啟
    756-1.pdf108KbAdobe PDF529檢視/開啟
    756-2.pdf142KbAdobe PDF168檢視/開啟
    756-3.pdf229KbAdobe PDF173檢視/開啟
    756-4.pdf454KbAdobe PDF196檢視/開啟
    756-5.pdf778KbAdobe PDF127檢視/開啟
    756-6.pdf1538KbAdobe PDF169檢視/開啟
    756-7.pdf11142KbAdobe PDF265檢視/開啟
    756-8.pdf9689KbAdobe PDF394檢視/開啟
    756-9.pdf2249KbAdobe PDF187檢視/開啟
    756-10.pdf2013KbAdobe PDF146檢視/開啟
    756-11.pdf2345KbAdobe PDF153檢視/開啟
    756-12.pdf774KbAdobe PDF411檢視/開啟
    756-13.pdf1111KbAdobe PDF162檢視/開啟
    756-14.pdf440KbAdobe PDF140檢視/開啟
    756-15.pdf1689KbAdobe PDF242檢視/開啟
    756-16.pdf1459KbAdobe PDF129檢視/開啟
    756-17.pdf625KbAdobe PDF137檢視/開啟
    756-18.pdf1357KbAdobe PDF2583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