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文迥異於台灣學界對孔子道德哲學的看法,採用另一種思考的方向來看孔子的道德哲學,孔子基於人類具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提出對道德的要求,這是孔子全部道德立論的前提。
孔子把道德行為劃分作初級和高級道德兩種發生模式:根據不安之情引起心理效應,作為內在說服和根據,推動初級道德行為的發生,通過學習培養道德理性作為外在說服和根據建立高級道德行為的動機。個人從高級道德做起,必然得到他人以初級道德的回報,最終逹到利人利己的結果。
孔子實行道德的目標,是使人類追求和諧互利的慾望得到合理的滿足。
孔子道德觀無論是從立論前提,建構依據和逹至目標等方面,還是從環境條件對道德實行的限制作用來看,圴基本符合經驗主義道德觀的特點與要求。因此,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經驗主義類型的道德觀在中國倫理史上的最初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