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409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25/51091 (92%)
造訪人次 : 14006741      線上人數 : 22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40927


    題名: 從生理學談運動疲勞
    作者: 林正常
    貢獻者: 運教所
    關鍵詞: 生理學
    運動疲勞
    日期: 1995-06
    上傳時間: 2018-11-01 13:22:08 (UTC+8)
    摘要: 疲勞是作業的結果造成作業能力下降的現象。疲勞或許是一種生物的保護訊息,有疲勞,人才知道休息。疲勞有關知識,牽涉到大半運動生理學的研究領域。疲勞不但是一般人相當關心的課題,運動敎練與選手更盼望了解疲勞有關知識,以期增加訓練的分量,提升訓練績效。疲勞分精神疲勞與身體疲勞,中樞疲勞與末梢疲勞,急性疲勞與慢性疲勞,局部疲勞與全身疲勞。疲勞原因,各家理論不一,衰竭論、堵塞論,窒息論、失調論、抑制論都有道理。不過,由於疲勞包含諸多主觀的心理因素,疲勞的概念相當混淆,導致疲勞的原因,並不單純。大致上,與運動執行有關的各個生理與生化環節,都與疲勞的發生息息相關。能源的消耗與代謝產物的堆積,乃至心理因素都是疲勞的主要罪魁禍首。人週遭的外在,乃至內在環境,潛藏各色各樣的疲勞因素,因此,對運動爱好者,研究疲勞如何發生的意義不如探討如何避免乃至克服疲勞。遗憾的是人不經常身處疲勞,將無法克服疲勞。運動員與敎練們應該尋求效率的訓練,疲勞得有代價,避免重量不重質的訓練,避免長期陷入慢性疲勞而無以自拔。本文揭示的一些消除疲勞與恢復體能措施、抗疲勞物質攝取與減少肌作業疲勞之道,當有助於運動愛好者應付疲勞。此外,心理障礙的克服與心理極限的突破,對吾人面對疲勞,力求超越巔峰的表現,恐怕也有其特殊的意義。
    關聯: 中華體育季刊 9:1=33 民84.06 頁35-43
    顯示於類別:[運動教練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08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