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63072      線上人數 : 6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1415


    題名: 民國時期的農民階層(1912-1937)
    The Peasantry in Republican China, 1912-1937
    作者: 張瑞德
    貢獻者: 史學系
    關鍵詞: 中國
    農民
    社會流動
    農民運動
    日期: 1996-06
    上傳時間: 2015-12-18 14:21:20 (UTC+8)
    摘要: 民國時期的農民階層共有三億四千餘萬人,可分為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和雇 農等類。農民如想在農業之外,改變其社會地位,唯有接受教育一途。不幸的是,以一般農 民經濟能力而論,甚少有人可以供給其子弟超過高小程度的教育。因此經由教育而向上流動 ,十分困難。即使是在農業階梯上攀登,如由雇農升為佃農、半自耕農及自耕農,也非易事 。 農民離村的比率,以佃農為最多,自耕農次之,地主最少。離村後的去向,以至城市作工為 最多,至他村務農次之,再其次為至城市謀生。民國時期,農民的工資、生產力和生活水準 ,均有提高的趨勢,不過這種說法迄今尚未成為定論。農家的所得分配,則極為不均。 農民的心態,在經濟上具有追求最大利潤的經濟理性,不過仍受制於自給自足的需求和社會 習俗的束縛。農民的政治態度保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時也會成為社會動盪的因子,但 是飢餓亂離一經過去,通常又會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他們也甚少會由於階級問題而團結起 來採取行動。
    關聯: 思與言 34:2 民85.06 頁259-292
    顯示於類別:[史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06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