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3141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332418      在线人数 : 7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1415


    题名: 民國時期的農民階層(1912-1937)
    The Peasantry in Republican China, 1912-1937
    作者: 張瑞德
    贡献者: 史學系
    关键词: 中國
    農民
    社會流動
    農民運動
    日期: 1996-06
    上传时间: 2015-12-18 14:21:20 (UTC+8)
    摘要: 民國時期的農民階層共有三億四千餘萬人,可分為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和雇 農等類。農民如想在農業之外,改變其社會地位,唯有接受教育一途。不幸的是,以一般農 民經濟能力而論,甚少有人可以供給其子弟超過高小程度的教育。因此經由教育而向上流動 ,十分困難。即使是在農業階梯上攀登,如由雇農升為佃農、半自耕農及自耕農,也非易事 。 農民離村的比率,以佃農為最多,自耕農次之,地主最少。離村後的去向,以至城市作工為 最多,至他村務農次之,再其次為至城市謀生。民國時期,農民的工資、生產力和生活水準 ,均有提高的趨勢,不過這種說法迄今尚未成為定論。農家的所得分配,則極為不均。 農民的心態,在經濟上具有追求最大利潤的經濟理性,不過仍受制於自給自足的需求和社會 習俗的束縛。農民的政治態度保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時也會成為社會動盪的因子,但 是飢餓亂離一經過去,通常又會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他們也甚少會由於階級問題而團結起 來採取行動。
    關聯: 思與言 34:2 民85.06 頁259-292
    显示于类别:[史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128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