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25/51091 (92%)
造訪人次 : 13992660      線上人數 : 20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0358


    題名: 傳統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中的興滅繼絕─以明末壬辰倭亂為例
    The concept of restoring a fallen state of the Priciple of the Chinese World Order─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Japanese invasions of Korea
    作者: 林楷皓
    Lin, Kai-Hao
    貢獻者: 政治學系
    關鍵詞: 中華世界秩序原理
    壬辰倭亂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015-08-31 15:16:40 (UTC+8)
    摘要: 在過去,無論是東方社會或是西方社會,「傳統」一直是人們群體生活的行為模式依據。特別是中華世界,自周公整理三代以來秩序,制禮作樂、建造出封建體制與宗法制度起,三千年來,東亞一帶的人們一直生活在「中華世界秩序原理」所設定的行為規範中,思考亦有其特定秩序模式。然而,此行為與思想模式,二百年來在西力東漸下,因融入了西方的價值觀,使現今社會的人們,反而對自身過往的歷史與傳統秩序原理,產生觀念的混淆與誤解。是故,若欲找尋自我族群的根本,勢必須從了解族群過往傳統的文化價值著手,而中國明朝的「壬辰倭亂」便是一則「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實行範例。
    此次日本豐臣秀吉因國內的政治陷入混沌,於萬曆二十年間所興起的中日朝三方「壬辰倭亂」,雖然以西方國際關係的角度觀之,可能僅是一起單純的東北亞國際戰爭。但若以影響戰爭當時的東亞國際政治文化作為視角,此役對當年東亞國際環境的政治意義實屬重大。
    意圖以「借道朝鮮、實為入唐」開始其爭天下願景的豐臣秀吉,由於興起戰爭的「名分」,並未順應當時「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爭天下論」的必備要素,便興兵對朝鮮動武。以致難以心悅臣服的朝鮮,面對自身國祚與宗祀的危機,選擇動用自古以來中華世界宗藩體制的「興滅國,繼絕祀」思想,向宗主國中國請兵援朝。使向來遵守「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中國,面對朝鮮的求援,為維持當時東亞國際關係的穩定,決定遵行宗主國在「興滅繼絕論」中的義務,派兵前往朝鮮半島,協助朝鮮對日抗戰。
    期間,雖然抗日的中朝雙方也曾遭遇數次危機,且因此次戰爭長達七年之久,對中朝二國的國力皆產生了嚴重的破壞,但因中朝雙方最後成功收復了朝鮮國全境,加上在戰後的善後上,中國始終堅守宗主國的應盡義務協助朝鮮善後,使「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對當時東亞國際環境的功能獲得證實,而原先遭到動搖的東亞國際關係也因此重新回歸穩定。
    顯示於類別:[政治系暨政治學系碩博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315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