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722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6965/50831 (92%)
造访人次 : 12752640      在线人数 : 2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225


    题名: 漢韓動物俗諺比較研究
    作者: 許倩瑜
    贡献者: 韓國語文學系
    关键词: 俗諺
    動物俗諺
    中文
    韓文
    日期: 2009-06
    上传时间: 2014-05-22 13:45:03 (UTC+8)
    摘要: 諺(proverb)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歲月所累積下來、富含生活經驗和智慧的語言,它是社會及文化的產物,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性格。自遠古以來,動物一直都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亦是人類最常接觸到的。又由於動物本身,並不帶有任何肯定或否定之涵義,而是在經由人類將其作為比喻對象時,才被賦予某種意義。而這些意義,則是為人們觀察動物的習性與外型上的特徵,及其原有之象徵意義下所產生的。隨著人類對動物有著不同的想法與看法,動物便被賦予或肯定或否定的意義。故以動物作為素材的俗諺,更能充分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文化。而這些動物所代表的涵義,便藉由不同民族的俗諺,反映出其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因此,筆者認為以動物俗諺作為研究主軸,探討漢、韓兩民族語言的動物俗諺,可藉此使吾人對於漢、韓兩個民族的文化性格,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首先,在第一章緒論中,概述筆者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前人研究之貢獻等。
    在第二章部分,即針對漢、韓兩民族語言的俗諺做一整體上的概觀論述,說明兩民族語言在俗諺這個部分的對應關係,並限定俗諺的範圍。於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漢語俗諺是從夏代開始,而最早出現的韓語俗諺則是在新羅時代。對於俗諺範圍而言,本文基於全盤性考量,從俗諺的大眾性、簡潔性、口頭性以及教化機能等特性視之,韓語俗諺相當於漢語中的諺語、成語、 歇後語與格言,而本文將涵括以上四部分進行討論。在研究方法上,筆者將分成動物的外型、動物之習性與在文化上的象徵意義等三個方向進行考察。
    在第三章部分,筆者參閱其他學者所作漢、韓兩民族語言動物俗諺研究之「俗諺中出現的動物頻率調查表」,於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生肖以及頻率差異很大的動物,做為研究之對象,並以各個動物的外型與習性,及其象徵意義等這三方面進行分析,並探討其中所蘊含之意義。而選擇這些動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是十二生肖在漢、韓兩民族的「生肖文化」上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於調查表中,所呈現之頻率差異大的動物,則是可以進一步反映出漢、韓兩民族語言上的文化差異。
    第四章中則是以第三章所提及的動物主要意涵為主軸,觀看漢、韓兩民族的文化。其中有以性格方面、男女比喻上的樣態,及皆以務農為主的兩國民族,利用動物來預測天候狀況等,共分為三個部分來進行研究探討。性格方面為了解其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男女觀則是探討以動物作為比喻所呈現出的兩性差異;天候預知則是考察漢、韓兩民族是如何的,又是以哪些動物作為天氣預測的基準,並藉此探討漢、韓兩民族的文化。
    最後結論部分,為統整全篇論文之內容。動物俗諺大部分都是依據觀察動物的習性所產生的,而其中較為獨特的是「龍」及「鳳凰」這兩種動物。兩者皆是由人類所想像,進而創造出來的的動物,並賦予其吉祥與尊貴之象徵,因此僅具有肯定的涵義。除此之外,其他動物皆帶有肯定及否定兩種涵義。溯其因,此乃因人類自貴為萬物之靈,具有高度智慧和優越意識,便有意將動物卑賤化的傾向使然。另外,漢、韓兩民族因同處一漢字文化圈,故於動物俗諺上所呈現出的文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因仍是不同的兩個民族,還是會有些許的差異存在。差異不大,是因在動物的習性與外型上,漢、韓兩民族其觀察動物的切入點普遍相似;而呈現出有差異的部分,則是因兩國民族的文化背景仍有所不同;同樣意思的俗諺,卻有著不同的解釋,則是出自於民族的認知不同而所產生的差異。
    显示于类别:[韓文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許倩瑜01.pdf115KbAdobe PDF458检视/开启
    許倩瑜02.pdf530KbAdobe PDF828检视/开启
    許倩瑜03.pdf834KbAdobe PDF380检视/开启
    許倩瑜04.pdf833KbAdobe PDF312检视/开启
    許倩瑜05.pdf835KbAdobe PDF788检视/开启
    許倩瑜06.pdf874KbAdobe PDF722检视/开启
    許倩瑜07.pdf1193KbAdobe PDF2854检视/开启
    許倩瑜08.pdf926KbAdobe PDF712检视/开启
    許倩瑜09.pdf826KbAdobe PDF347检视/开启
    許倩瑜10.pdf826KbAdobe PDF602检视/开启
    許倩瑜11.pdf806KbAdobe PDF345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