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一度飆漲每桶145.49美元,日後雖有下降到平均每桶70~90美元。截至2013年初國際原油價格每桶飆破百元的紀錄維持近五年之久,2012年底更以交易價格每桶111美元的高油價出現。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飆漲、能源化石燃料需求大增、美元持續走貶、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影響國內出口緊縮及相關政經議題,使得國內產業成本、產出價格嚴重受影響。除了國際油價使產業內成本大幅提升,電價亦對民生消費能力與物價造成影響。
台灣每人平均消費電量比英國、日本及韓國等先進國家來得高,電價卻相對低廉。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98%仰賴能源進口的台灣,低廉的電價對財政赤字造成惡化。台電購電燃料成本,從去年55%提高到今年63%。電業是公用事業,考量電力公司財務規畫及其合理投資報酬,合理電價調整應適度反映燃料價格,以及發購電結構變動所增減的成本,2012年5月政府擬定「三階段調整」電價修正方案,以確保國內長期電力供應穩定。面對高油價、電價調漲的雙重壓力,國內產業短期內,無法經過技術進步、或替代能源降低預來的高成本壓力,唯有經轉嫁給消費者或產業,才能維持產業生產利潤而不致關廠歇業。
本文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模型,採用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95年產業關聯表」,代表一國的國民所得會計帳,以及經濟體系內產業間相互關係及經濟活動的縮影。本文主要分析投入要素價格發生變動時,對於各個產業的成本如何變動。模擬當原油與電力兩要素價格同時調整時,產業如何轉嫁成本到消費者。
模擬情境預測下,分析服務業受到高油電價影響程度最低,運輸倉儲部門總價格效果達10.9%,服務業其餘部門影響效果僅2~3%。影響次低是農業部門,其中漁產由於耗油耗電程度不小,其總效果有12%。石油及煤製品屬於高油量投入的產業部門,面對該油價高漲幅時,其承受的壓力最劇,高達近40%的價格效果。化學材料、非金屬礦物製品也有近20%的影響。原油價格上漲的連鎖效果遠大於電價上漲影響,導致兩要素價格上漲影響最劇烈屬工業部門,石油及煉製品部門、天然氣部門皆屬超高耗油部門,即原油為其主要的投入要素,使得其總價格效果高達30~40%。政府面對劇烈衝擊的產業,如何藉由工廠技術進步的成本補貼、工業部門相關優惠用電、國際間替代性能源合作發展等,使耗竭性能源的困境得以紓困,進而降低預期物價上揚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產生的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