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525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036918      在线人数 : 3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5252


    Title: 近代七聲音階箏曲之特色與發展-以《華麗》、《眼神》、《稍縱即逝》三首作品為例
    A Study of Three Contemporary Zheng Works Written in Heptatonic Scale: The Greening, Upon Her Expressive Gaze and Visions Fugetives
    Authors: 彭之櫻
    Contributors: 音樂學系碩士班中國音樂組
    Keywords: 三木稔
    樊慰慈
    李萌
    C型絃
    華麗
    眼神
    稍縱即逝
    五聲絃制
    七聲絃制
    古箏
    Date: 2013-07
    Issue Date: 2013-09-16 14:20:12 (UTC+8)
    Abstract: 定絃是古箏樂曲的骨架,從音樂上來說它是用來支撐旋律特色的框架。隨著箏樂發展日益蓬勃,早期五聲音階箏曲不再能滿足作曲家以及演奏家對於音樂的渴望。1970年代末三木稔創作的日本七聲音階箏曲傳入中國後,對當地箏樂產生新的衝擊;此外,兩岸作曲家在西洋文化的背景下,也於1980年代開始以非傳統五聲音階定絃排列創作箏曲。21世紀初,李萌向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提出研發新絃制的概念後,使現代古箏創作與演奏上又有了更多的發揮和選擇。本論文希望對此議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了解七聲音階箏曲的風貌與特色。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文獻探討;第二章為七聲音階箏曲發展概述,包含定絃的改變、近代日本箏樂作曲家三木稔的影響、中國箏家李萌與七聲絃制箏的萌芽,以及臺灣箏家樊慰慈在七聲絃制箏上的創作;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為1976年《華麗》、2009年《眼神》、2012年《稍縱即逝》三首七聲音階箏曲之探究,針對其創作背景、樂曲結構分析、演奏詮釋分析進行研究,試圖提出最貼近作品的演奏詮釋建議;第六章為結論,對近代七聲音階箏曲特色與發展的概述作總結,並粗略歸納古箏在絃制、樂器及樂曲脈絡,提出樂器改革與創新的展望與期盼。
    古箏藝術從單一到豐富的發展軌跡,都反映出文化不斷的在進步,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免還是會有不足或是遺漏的缺失存在。本文藉由探究七聲音階箏曲與絃制的革新,對相關之文獻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思考及建議,希望為推動古箏藝術的發展盡微薄之力。
    Appears in Collections:[音樂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fb130916141735.pdf5149KbAdobe PDF2077View/Open
    index.html0KbHTML265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