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5/50831 (92%)
造訪人次 : 12646259      線上人數 : 4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5180


    題名: 台灣南極觀光持續發展之機制
    作者: 蕭新浴
    貢獻者: 地學所
    關鍵詞: 南極地理特性
    持續發展
    南極條約
    南極觀光
    日期: 2013-06-27
    上傳時間: 2013-09-12 11:18:17 (UTC+8)
    摘要: 南極大陸自1821年美國探險家 John Davis首次登陸Hughes Bay以來,這個面積1,400萬km2,占世界陸地面積約9.4%的大洲,漸漸為世人認識。由於距離世界各大洲精華區遙遠、加上自然環境嚴酷多變,表面覆蓋的冰層總體積約2,800萬km3,佔全球總淡水量的96%,是世界最大的淡水庫具有珍稀價值。

    1959年,由12個國家簽署「南極條約」規定南極洲爲非武裝區,僅允許設置科學研究站,後來又有多國加入,目前有150餘個科學站(常年站約40個),夏季有4,000名科學人員駐站研究,冬季則剩千人留守,於是南極成為沒有永久居民的淨土。人類對南極的生態之旅一直嚮往,1966年紐約的Lindblad Travel旅行社首辦南極旅行團,其後各國旅行社跟進,以登陸南極的旅客而言(不包括搭遊輪遠眺者)1997年約9,604人,2011年約22,122人(IAATO)。台灣的南極觀光活動起步較晚,1990年代以參加國外旅行團為主,2000年代國內市場開始萌芽。

    本研究採取觀光地理的理論架構,透過對南極地區觀光資源分析、目的地相關法規限制的認知、比較國外與台灣南極旅遊發展歷程、掌握主要遊程與遊客行為特性,企圖理出台灣持續發展南極旅遊的機制。研究方法主要以質化與量化相輔進行 : 除了實地赴南極地區地理實察外、並進行專家訪談、設計問卷調查相關旅行業、南極旅遊代理業、台灣的南極旅客及南極科學站人員等建立基礎資料,並進一步交叉比對尋找影響南極旅遊發展之因子、需求動機、選擇偏好與消費行為模式等。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南極觀光的未來發展,因為內在的優勢與外在的機會,都呈現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惟亦存在有內在的弱勢及外在的威脅。因此,為掌握南極觀光持續發展的機制,宜透過旅行業者共同努力、隨時了解外在環境的變化,善用公司內部的資源,妥善規劃行程、趨吉避凶、提高旅遊內涵與品質,讓旅客獲得珍貴的南極自然與人文地理獨特的體驗,達成南極觀光的持續發展。
    顯示於類別:[地理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fb130912111750.pdf5173KbAdobe PDF1941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