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030289      線上人數 : 2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244


    題名: 韓戰期間美國臺灣中立化政策的決策過程(1950年6-10月)
    作者: 廖德智
    關鍵詞: 國際體系理論
    艾理遜決策模式
    杜魯門政府
    韓戰
    臺灣中立化政策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1 09:49:14 (UTC+8)
    摘要: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韓戰期間美國對臺中立化政策決策過程與導致此一政策的因素。研究時間即此一政策形成的時期 (1950年6至10月)。
    本論文所採取的是國際政治研究途徑。研究方法則包括「理論驗證」與「假設提出」之個案研究法以及比較方法。本論文主要參考決策理論大師艾理遜 (Graham Allison) 之三項決策模式:(一) 理性模式 (The Rational Actor Model) (二) 組織模式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el);(三) 政府政治模式 (Governmental Politics Model),並整合國際體系理論,以分析杜魯門政府臺海中立化政策的決策過程,探討該政策是否因為韓戰的爆發而產生,並進而調整為軍事介入政策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
    在第一章緒論中,筆者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主旨及相關定義等。第二章為研究途徑、方法及理論運用之說明。第三章主要在探討韓戰前的美國對臺政策,並分析何以臺海中立化政策在韓戰前數週即已漸漸成為決策選項。在第四、五、六章則分別以艾里遜三個決策模式對臺海中立化政策的決策過程加以檢視,並對相關案例進行驗證。第七章為理論的討論,除對驗證結果予以說明之外、並檢討相關理論與提出建議。在第八章結論中,筆者提出研究發現、心得與建議。
    由理性模式看中立化政策決策過程,美國在韓戰爆發後派遣第七艦隊至臺灣海峽,其用意不僅在防止國共相互攻擊,也預防蘇聯出兵介入韓戰,因此是國家利益考量下之決策。以組織模式而言,國務院決策能力最為突出且深受總統依賴。美國臺海中立化的政策主要是根據杜魯門總統的「六‧二七聲明」,亦即臺灣未來地位將靜待太平洋安全恢復,對日和約及聯合國的考慮。原國務院建議中,並未包括對日和約,而是由杜魯門要求加入。從政府政治模式看,韓戰的爆發,促使原先主張「放手政策」的艾奇遜國務卿決定改弦易轍,提出臺海中立化與日後軍經援助臺灣的政策選項,並獲得杜魯門的同意。
    因此,筆者認為,韓戰的爆發是促使美國對臺政策由消極的「放手政策」轉趨積極,調整為臺海中立化的政策,並進而介入臺海事務,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與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博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12檢視/開啟
    109-1.pdf99KbAdobe PDF680檢視/開啟
    109-2.pdf234KbAdobe PDF708檢視/開啟
    109-3.pdf125KbAdobe PDF230檢視/開啟
    109-4.pdf792KbAdobe PDF558檢視/開啟
    109-5.pdf585KbAdobe PDF891檢視/開啟
    109-6.pdf673KbAdobe PDF1431檢視/開啟
    109-7.pdf804KbAdobe PDF1431檢視/開啟
    109-8.pdf614KbAdobe PDF308檢視/開啟
    109-9.pdf660KbAdobe PDF756檢視/開啟
    109-10.pdf545KbAdobe PDF1675檢視/開啟
    109-11.pdf466KbAdobe PDF1339檢視/開啟
    109-12.pdf410KbAdobe PDF533檢視/開啟
    109-13.pdf272KbAdobe PDF359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