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121/50987 (92%)
造訪人次 : 13820976 線上人數 : 2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法學院
法律學系暨法律學研究所
--研究計畫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暨法律學研究所
>
研究計畫
>
Item 987654321/2082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082
題名:
不完全構成要件錯誤之研究
作者:
謝庭晃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07 09:03:57 (UTC+8)
摘要:
行為人主觀所認識的與客觀發生構成要件事實,如果發生不一致的情形,可以稱之為構成要件錯誤。依照目前的通說看法,行為人主觀的認識與客觀發生的事實完全一致,要負故意責任並沒有爭議。例如,行為人主觀上想殺其友人某乙,客觀上也造成某乙的死亡。行為人主觀的認識與客觀所發生的事實完全不一致,不需要負故意責任也沒有爭議。例如,行為人主觀上想殺眼前的熊,卻誤認人為熊而殺之。但是,如果行為人主觀的認識與客觀所發生的事實不完全一致,則行為人應該負如何的責任則有爭議。所以,問題在於如何程度的不一致應該令行為人負故意責任?如何程度的不一致就不讓行為人負故意的責任?是爭執的焦點。以實際上的例子來看,例如,行為人甲發現電話亭旁邊有一隻皮箱,甲以為那是他人的遺失物,事實上那是正在打電話的乙現實持有之物,甲將他人現實持有的動產,誤認為遺失物,而以侵佔遺失物的心態,破壞了行為人的持有支配狀態,則甲的刑責為何?如果依照目前的學說基準判斷,行為人可能不負任何刑事責任,只是這樣的結論是否妥適,這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要點。
顯示於類別:
[法律學系暨法律學研究所]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