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126/50992 (92%)
造訪人次 : 13840391      線上人數 : 2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422


    題名: 論那比派繪畫的室、內外創作表現形式
    作者: 鍾騏兆
    關鍵詞: 情感
    室內、外繪畫
    視焦範圍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8-17 10:47:04 (UTC+8)
    摘要: 任何一種藝術品的呈現,都脫不開情感因素的干擾。只有當作家、藝術家對自然、社會、人生有了相當的感觸後,情感積於內心,才有強烈的創作慾望,提起筆來也就思如泉湧。情感是藝術家創作的原動力,是他所要表現的主體內容。透過情感波濤推動出的藝術創作,必須經過一定的表現技法和形式,才能將內心世界一一地呈現出來。除此之外,情感亦是一座創造者與觀者聯接的橋樑,欣賞者透過那些藝術家所描繪的畫面,觸發了自我意識深層的生活累積經驗,促使內心重新喚起那種藝術家曾經被激動過及沉澱的事物。因此,情感必定是藝術這種特殊產品所具有的重要特徵和創作泉源。
    筆者將今日科技發展後,對人類社會生活所引發出的各種新問題作為自我創作題材的軸心。工業、科技化的大量生產對自由人性所造成的摧殘是何等的巨大,加上利潤至上的原則帶給當下人們的心靈莫大的壓抑和扭曲,使得表面的繁華和內心的孤獨以及社會的病態、瘋狂、冷漠、戰爭、疾病、失業、貧困等,交織著各種矛盾的情感,因而當今社會漸漸地瀰漫著悲觀的情緒。在此,筆者特藉由那比畫派(Les Nabis)的兩位藝術家:波納爾(Pierre Bonnard 1867-1947)和威雅爾(Edouard Vuillard,1868~1940)的藝術創作,來深入地探討人類趨向獨自生活、逃避人群的亂象,繼而延伸出筆者對室內、外繪畫表現技法的研究。
    除上述之外,筆者也重新釐清繪畫創作上的許多重要基本原則:如線性與繪畫性、平面與後退、開放與封閉…等。當然,筆者最重要的還是探討室內、外繪畫中,畫面的視焦範圍對於觀者的情感引導。
    筆者在此論文中所力圖作的一些嘗試,儘管還是有些膚淺或者很不成熟,但深信若從此論述入手,著眼於此,總會找尋出未來自我創作上最正確方向。
    顯示於類別:[藝術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847檢視/開啟
    鍾騏兆01.pdf225KbAdobe PDF638檢視/開啟
    鍾騏兆02.pdf1046KbAdobe PDF921檢視/開啟
    鍾騏兆03.pdf636KbAdobe PDF977檢視/開啟
    鍾騏兆04.pdf362KbAdobe PDF2840檢視/開啟
    鍾騏兆05.pdf810KbAdobe PDF3367檢視/開啟
    鍾騏兆06.pdf959KbAdobe PDF986檢視/開啟
    鍾騏兆07.pdf919KbAdobe PDF1255檢視/開啟
    鍾騏兆08.pdf1787KbAdobe PDF761檢視/開啟
    鍾騏兆09.pdf1332KbAdobe PDF645檢視/開啟
    鍾騏兆10.pdf187KbAdobe PDF811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