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5/50831 (92%)
造訪人次 : 12645868      線上人數 : 4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289


    題名: 臺北市迪化街街屋不同構造形式建築物耐震補強之研究
    作者: 游宗樺
    關鍵詞: 構造形式
    補強工法
    地震反應
    耐震能力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8-11 11:57:06 (UTC+8)
    摘要: 臺灣歷史建築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及歷史意義,因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造成相當多古蹟及歷史建築損害,使得當今相關產學機構對結構安全部分相當重視,雖現今關於耐震技術已經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但對於將此技術應用於歷史建築上之研究,國內相較於國外是略嫌不足的,本研究藉由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帶做為研究案例,並以ETABS程式分析模型瞭解結構基本動力特性。
    本研究先彙整迪化街街屋建築物的構造形式,而在彙整後得知迪化街不同構造形式的街屋建築物構造形式可以約略歸納出五種類型:
    (1)全磚造(2)土墼磚(3)磚造+石牆(4)磚造+土墼磚(5)土墼磚+石牆。
    這五種構造形式在迪化街街屋建築物為主要構造形式,而以最新耐震規範評估其耐震能力,均嚴重不足,急需進行結構補強。
    所以本研究先探討未補強時迪化街街屋建築物的耐震評估,之後再分析補強後的地震反應,最後再以裝置被動消能元件補強方法,評估裝設位置、數量、及工法,是否能夠有效解決迪化街街屋建築物耐震能力不足之困擾。
    經由分析之探討,本研究可得以下3點結論:
    1.原構架分析中震動週期部分因土墼構造其勁度低致使得出最大震動週期與其他原結構震動最大震動週期相差16倍,而土墼與紅磚混合式構造與其他原結構最大震動週期也差達11倍,相對各項地震反應也會因震動週期影響而變大。
    2.經五種地震反應分析後其週期、剪力、位移角、頂層加速度等四項,在其反應出來的效果其差異並不會太多,而位移控制的部分再補強後,所呈現出的效果差異最多,由此可以推論,在迪化街街屋建築類型對地震之反應,應以控制位移為重點所在。
    3.經耐震能力分析後可得知三種補強之耐震能力值,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磚牆面外耐震能力時,影響結構行為最大的為磚與磚之間黏結材-灰漿,其會影響磚體耐震能力分析中剪力塑鉸與彎矩塑鉸值。
    顯示於類別:[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08檢視/開啟
    游宗樺.pdf10288KbAdobe PDF2056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