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由於現階段暖季降水預報技術之不足,世界各先進國家莫不將此一項目的改善,列為未來十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台灣地區亦然,氣象局目前對於梅雨季之預報能力,仍有待改善以符合未來的需求。繼Carbone 等人在2002 年發現美國大陸地區之暖季對流降水分佈,在時間-經度剖面中有明顯的東移特性,顯示這些事件具有相當的可預報度後,近年來作者等人利用衛星資料,亦發現東亞地區之對流具有相似特性。除有明顯日夜變化外,深對流傾向在黃昏前後於青藏高原東側開始發展,隨後以平均約15 m s1 之速度東移,部份事件尺度超過2500 km 與40 h。在5-6 月的梅雨季,此現象較盛夏時更為明顯,顯示梅雨季之降水預報仍有相當的改進潛力。另外,作者對於對流與降水分佈日夜變化特性在空間上之變異度,以及其在不同區域之季內變異,在近年來亦多有研究與認識。上述有關暖季對流降水分佈的各項觀測特性,均可應用於評估我國中央氣象局現階段預報作業模式對於東亞地區、以及華南與台灣鄰近地區之暖季降水預報技術與對現象之掌握程度。此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進行評估後,若模式無法有效掌握此類特性,以及其由5 至8 月之轉變,則吾人將無法期待模式之暖季定量降水預報,在短期內能大幅改善。但是,藉此評估研究,吾人可瞭解模式目前之掌握程度,以及其優缺點之所在,這些認識,對於未來應如何有效改進國內作業模式之東亞與台灣地區暖季定量降水預報技術,特別是梅雨季之降水與豪(大)雨預報,提供明確的參考與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