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68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063365      在线人数 : 3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683


    题名: 廢棄坑道之地盤下陷災害潛勢評估(1/3)
    作者: 魏稽生
    朱子豪
    关键词: 廢棄坑道
    地盤下陷
    多下陷槽
    煤礦層上覆岩體分類
    衛星雷達干涉差分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09-07-23 14:46:53 (UTC+8)
    摘要: 台灣地質災害的敏感度常常反應在特殊的地質屬性上,特別是在過去那些有人為開發而改變原有地質穩定的地區。在地表上有坡地社區與道路、工程等等的開發,這類地質災害潛勢的調查與評估較易進行。而在地表下的廢棄坑道諸如地下採礦坑道、鐵公路的隧道以及軍事隧道等等,因其可及性極低、地下地質資料的缺乏與專業性等條件的限制,災害潛勢的調查與評估顯得相當缺乏。由於廢棄坑道常會引起地表變形(surface deformation)或地盤下陷(ground subsidence)等災害,因此對地上建物與民眾安全具有潛在不確定性之災害影響。本計畫工作內容主要針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在過去92~95四年度所進行之「台灣能礦資源坑道及礦渣堆調查」工作普查成果,將所建立之基本空間資料進行地下空間資料的補充建置、重要災害潛勢區之細部地質調查,以及進行地盤下陷災害之模式分析與潛勢評估。由於台灣煤層多傾斜、且煤層薄,因此本研究引進符合台灣自然條件之多下陷槽模式(multiple subsidence trough s model)進行地盤下陷分析、驗證。同時也藉由D-inSAR等遙測技術之研發,協助判釋大區域之地盤下陷範圍。另外,本研究也考量地下採掘跡上覆岩盤之岩石力學性質如CMRR(Coal Mine Roof Rating)、RMR岩體分類等參數對地盤下陷之影響,來進行災害潛勢區之範圍界定。此外,本計畫的成果將可應用在地質法草案(96.5.2)第六條「中央主管機關得將有發生地質災害之虞之地區,公告為地質敏感區」,做為對於因人為開採活動之廢棄坑道所造成地盤下陷災害此一類地質敏感區劃設的重要參考。
    显示于类别:[地質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RRPG941029.pdf29295KbAdobe PDF736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