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51150 線上人數 : 5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文學院
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文學院
>
史學系暨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6539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6539
題名:
明代官員的乞休致仕--官場困局下求退告歸的時代現象
作者:
蕭慧媛
貢獻者:
史學系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10-07-06
摘要: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經由儒家思想的宣揚之後,成為千古以來士大夫的金科玉律,入仕為官幾成為士人的首要天職。天下有道則仕,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隱於世,這樣的生命態度,也成為大部分儒家士子的入世精神,也是中國士人精神世界的中心架構。宋代以後科舉考試成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徑後,在官本位的環境下,傳統知識分子不管是經世濟民、或光宗耀祖,進入仕途是唯一途徑。但是在官位有限的現實下,進入仕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明代士子而言,自從科舉成為入仕正途之後,從入學即得面對激烈競爭:縣考、府試、院試俱高中才能取得入學資格,進入縣、州、府學。求學生涯需通過月考、季考、歲考、科考,且須名列一、二等,才有鄉試資格,能通過鄉試、會試嚴格淘汰取得進士資格,已是鳳毛麟趾。由進士進入仕途雖稱正途,但想要青雲直上,取得高官厚祿絕非易事,大多數的士人在仕途掙扎上而行,其中的坎坷絕非「辛酸」而已。
傳統的價值觀念,及狹窄的生存空間中,傳統儒生幾乎終生都無法消泯對於政治的關注和參與的強烈意識,生生死死都難以擺脫對君主、國家、政治一廂情願式的糾纏。棄官對士人而言,丟棄的不只是高官厚祿而已,而是一生的志業、一生的心血。求退告歸對只有一條出路的儒生官僚而言,所放棄的通常不只是人生理想及人生價值,有時尚包括生活憑依。以明代官員而言官俸雖薄,但失去俸祿則生活無著,仍是大部分官員的實際寫照。尤其中國人以家族生命為生命,如何保住官位以庇蔭家族,仍是士大夫所需考慮的,在家族壓力下往往貪戀權位,甚至為家族的利益,犧牲儒家出仕的原則及儒家的政治理想,更是不乏史例。於是在艱辛入仕及龐大家族壓力之下,歸去的選擇往往猶豫躊躇而難以慨然以行。
士大夫求退並非易事,不是徹骨的失望,很難讓一生以仕進為終極目標的文人舉子「死心而退」,因為除了為虛名所累外,現實的壓力往往亦是難以辭官的緣故。然而從史實中發現不少明代入仕的官員,在從政期間,都曾有不如歸去的意念,每一位官員幾乎都上過乞休疏,每個人都有他乞休的理由,每人的理由都有所不同;紛紜的原因,種種的理由,複雜的心境,更形成明代官場文化的特殊現象。令人不解的是為何輕易捨棄「青雲路」?是什麼因素促使這些生來即為入仕為官而努力的明代士大夫「去官如釋重負」,尤其是在明代中晚期,甚至以去官為樂。士夫出處、官員進退本是尋常,但若朝政只剩此起彼落的乞休聲,或因前仆後繼的乞休疏,以致朝政無法進行,這樣的官員乞休就相當值得研究。是什麼因素使乞休者義無反顧?明代官員累疏乞歸又為了什麼?為官不易,沒錯;但得官更難,毅然放棄,為什麼?其真正原因應不是「累疏」所云:「因老疾」那麼單純,更不會只是家有高堂無人奉養,那麼堂皇!「百疏」乞休,卻仍大言夸夸高談國事,一副老臣瀝血,又不像是欣然「高韜遠引」。 從明初的「不為君用」的惶恐,到「累疏乞休」溫旨慰留,明代官員進退之間有很大不同。從額手相慶又活了一天,到毅然求去,明代官員的為官心態有截然不同的改變,為什麼改變?不同的是什麼?這樣的政治文化行為,對於明代的政治活動會產生如何的影響,是一個值得了解的重要課題。此即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
本文試圖從明代官員乞休行為,包括動機、理由、方式、過程探討其乞休目的,以了解乞休結果及其影響。更想從明代官員頻頻乞休、欲罷不能、應退未退的的種種史實中,分析這樣的歷史現象,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政治環境中產生?是政治現實、經濟迷失還是個人意志。以及說明累疏乞休卻未必可退,或即使可退,「不為君用」也是可怕的罪名。「疑君」則讓恐妨賢避位乞身的閣臣惶恐不已,「託疾挾君」的指責,又使引疾求罷的老臣進退失據。至於晚明言官使氣論政,使官員致仕成為政爭的手段而非真正求去,導致致仕制度破產的乞休結果,對明王朝的政治生命有著怎樣的影響?以及明人如何面對這樣的影響?
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份,主要追溯致仕制度的歷史淵源,以充分了解明代官員致仕制度的特徵。並對明代致仕制度的內容加以討論,包括制度本身、官方的規定、實際的運行、皇帝及臣工的作為。及乞休的模式,含文官五品以上、以下,外官、武官等,以及致仕的待遇包括實質的及精神的。
第二部分,探討影響官員乞休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主要因素,包括皇權及假皇權,權宦、科道。以了解明代官員仕宦心態在種種因素交互影響之下,產生何種微妙的變化,以及了解這些變化產生的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是明代官員乞休原因的分類,明代官員乞休的理由合於令典的只有二種:「引年」及「移疾」,至於侍親則為特例,且表面上還明文規定,親終得再起。然因為政治因素的影響,引疾請歸是其中最安全、最常見也是最複雜的原因之一。但是因朝廷與官員雙方過度利用致仕制度,形成官員政治生命被操弄,朝廷的行政規則也被扭曲了。如此操弄的結果,不只影響了應有的行政效率,也造成政局的不安,更危及王朝的穩定。
第四部分,則是討論官員乞休的結果。明代官員乞休結果,因為各種因素介入而詭譎難測。本為常態的人事運作,卻成敏感、緊張的政治角力,單純的進退卻成為政治鬥爭。因為各種因素過分介入,讓脆弱的官僚進退制度紊亂無章而難以執行,其結果往往成為政治動盪的淵藪,互相激盪的結果對當時政治、社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第五部分,則是分析官員致仕的影響。致仕官員的鄉居活動,在不同的時期扮演了不同的地位,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對地方安寧、學術文化、朝廷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明代官員的致仕制度,是在總結前代的經驗,並根據王朝的實際需要加以損益而訂定的。然而各種因素的過分介入,讓明代官員的乞休原因呈現詭譎、複雜,乞休結果更因而悲慘甚至壯烈。這樣的結果,使明代官員的乞休致仕產生「定制者」所未曾預見的影響。
顯示於類別:
[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Kb
Unknown
340
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