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65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075974      在线人数 : 3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6535


    题名: 朱熹論語集注的思想史分析
    作者: 陳俊良
    贡献者: 史學系
    关键词: 朱熹 Chu His
    論語 Analects
    論語集注 Commentary on the Analects
    為己之學 Self-knowledge
    自我技藝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10-07-06
    摘要: 如果要選擇一個「代表」中國文化的文本,《論語》應當是最有可能的候選者,而朱熹的《論語集注》又是眾多注本裡最成功的一個。宋代道學運動的成果將儒學經典文本轉化為先《四書》而後《五經》,誠如前代學者所言,此一轉變實有旋乾轉坤之效。或許是朱熹的詮釋典範太成功了,元、明以降的儒學論述,不免將晚近的詮釋風格視為儒學或《論語》的歷史性真實;清代某些漢學家則透過考證與訓詁,訴諸歷史還原論而貶抑朱熹的詮釋真實性;現代的新儒家則將宋明儒學改造為令人敬畏的「道德的形上學」。總之,朱熹詮釋的生產條件及其意圖,皆被抽離其歷史場域,本文即嘗試從此一角度重新檢討《論語集注》。
    朱熹曾對《論語》的詮釋史作一概括:「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但「自秦漢以來,儒者類皆不足以與聞斯道之傳。」本文首先將從現有的資料裡,考察朱子此一觀點的真實性有多少。大致而言,朱熹的觀點是可以成立的,唯「與聞斯道」是朱熹自覺地進行新詮釋的後設語言。
    朱熹的詮釋架構與核心,是將「仁」與「心」作出嶄新的詮釋建構,從而確立《論語集注》的基本意向。根據相關的資料,「仁說」與「心說」分別作為兩個章節的主題。「仁說」章證實朱熹對於「仁」的解說是繼承前人已意識到而無法解決的基本問題,而朱熹的詮釋意向自廣義的注釋工程開始,即已確定,這一方面顯示朱熹反覆修訂的歷史與意涵;也肯定《論語或問》不但有助於(甚至是必要的)理解朱熹的詮釋工程;同時也確認朱熹的詮釋是一開放的實踐指南,而非封閉的義理系統。「心說」章則指出,正是在自我技藝(工夫論、修養論、踐履)的立場,朱熹徹底反對佛家的觀心之說;而《論語》不言心的事實,則呈現朱熹所言之「心」,實與西方之「self」殊途同歸,一種不言而喻的「我」;此種詮釋張力並非朱熹的發明,而是廣義的道學運動共通的主題,透過簡要的歷史考察,所謂的「心學」並非晚近想像中的派系奧義,而是與「道學」、「理學」相當的「共名」。
    為了呈現《論語或問》與《論語集注》的延續性,第四章進行細緻而近乎瑣碎的比較,而唯有如此才能適切地舉證。朱熹在「仁說」與「心說」都指出儒學挪用佛老之學的危險與問題,《論語或問》則以令人驚奇的語言學手段,羅列各式各樣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儘管如此,由於《論語》文本自身的問題,以及朱熹自覺地詮釋建構,朱熹仍然承認某些詮釋上的困境;但經由「理一而分殊」的詮釋原則,朱熹仍然達成一個詮釋工程。
    朱熹及其同道都自稱「為己之學」,僅此一語即可發現近代哲學化的新儒學詮釋之不親切。經由某些西方反思現代性的論述,本文認為自我技藝能較好地呈現為己之學的意味。本文最終章即是依此策略,選擇某些章句,將《集注》與古注之間的微妙或截然之差異進行比較,以顯示「為己」之意。
    显示于类别:[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KbUnknown950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