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62024      線上人數 : 5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6101


    題名: 姚察父子修撰《梁、陳》二書之研究
    作者: 洪文琪
    貢獻者: 史學系
    關鍵詞: 姚察
    唐前五代史
    姚思廉
    梁書
    陳書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10-07-05 11:33:15 (UTC+8)
    摘要: 歷史的進行在不斷地變動中,史家身處於歷史洪流之中,亦受到時代變動的影響,對於歷史上的問題提出種種不同的看法,並期望能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所影響,史家和史實之間有著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當我們這個時代的史家企圖去瞭解與評價歷史上的人物時,自然會受到當代的影響,不免有時代的隔閡,難以給予真確的評價,此為義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B. Croce)所提出「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的論點。
    史家性格、思想與學問之養成,除了史家己身之修業進德之外,與親友之互相切磋影響,外在的政治環境與時代風尚,均與之緊密相關。姚氏父子之史學著作,除《梁書》和《陳書》外,餘皆亡佚。《梁書》和《陳書》雖同為二十四史之一,但因姚氏父子特殊之身分與境遇,以致於其撰史採用婉轉之筆法書事,故後世對此二書評價往往偏低。如清代史家趙翼、王鳴盛多認為《梁書》和《陳書》為尊親者諱,正因受前人評論之影響,故近人論姚氏父子其人其書,遂因襲前說,以為二書多隱諱,謂其書不足觀,是以近人對其史學難以有深入地探討。本文之撰寫,意欲拋除前人對姚氏父子評論之成見,運用《梁書》、《陳書》與其他輔助資料,以見姚氏父子其人與史學思想之精要。
    本論文共設六章,除緒論、結論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緒論」透過:一、研究動機;二、重要研究回顧,來闡明筆者撰本論文之目的、研討的著重點、架構等。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及吳興姚氏之世系與家學」則屬對姚氏父子所處南朝末期的時代背景作一分析,因此時期之史家與史書均受到時代的影響與限制,《梁書》、《陳書》的體例由姚察所制定,故免不了受此期史學風氣所影響。而欲究一史書之史學與思想,若未對該書作者之生平加以研究分析,則對其史書亦難有深入之瞭解。吳興姚氏在魏晉前期本屬與陸遜一族聯姻之大族,但一進入南朝以後卻慢慢中落,迨至南朝末期卻又慢慢復興,姚氏父子可說是復興姚氏家族的先鋒,本身即具有相當之特殊性,故從直接影響姚氏父子的世系與家學入手,再據《梁書》和《陳書》以分析其史學,並將此二者串聯,以明其關聯性。
    第三章「姚氏父子及其子孫在政壇與學術的表示」此章乃延續上一章,所欲撰者乃由近而遠,先論述姚氏父子本身的人格行為與其仕履,次論姚氏父子及其子孫的政治遭遇與仕宦情形,再述姚氏父子的學術成就與交遊,期能以循序漸進之方式,以明其學術淵源和《梁書》、《陳書》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梁、陳》二書的成書背景及其撰述宗旨」姚氏父子撰述此二書時,適逢中國史學正由私人修撰史書轉型於官方修史的過渡時期,史學的地位逐漸地受到官方的重視,但也因此使得史家和史學受到政治上的侷限,故從魏晉南北朝迄唐初的史學發展作一闡述,以對當時之成書背景有所瞭解。再將《梁書》、《陳書》的撰述情形、撰述宗旨、特殊之處與歷代相關評價作一介紹。
    第五章「由《梁書》、《陳書》論姚氏父子之作意與史學旨趣」與第四章乃是本論文的重心,以上一章為基礎,更深入地探討姚氏父子之史學觀點,並論述「侯景之亂」對於姚氏父子在撰述《梁書》、《陳書》時所造成的影響,由二書之筆法見作者在政治環境下如何保存實錄,由魏徵於二書帝紀的總論亦可見《梁書》、《陳書》的關懷重點與唐王朝關懷重點的不同與比較,並看出唐代官修前代史重現世精神之層面。
    第六章「結論」則為全文的綜合兼結論。
    顯示於類別:[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KbUnknown192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