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50/51116 (92%)
造訪人次 : 14548723      線上人數 : 11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5592


    題名: 秦漢環境生態保護研究
    作者: 余昆霖
    貢獻者: 史學研究所
    關鍵詞: 秦漢環境
    生態保護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0-07-05 09:31:52 (UTC+8)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和所預期要達到的研究成果。
    第二節 研究方法
    其次說明環境(生態)史學的本理論、研究方法,及其在本文研究上的作用。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概述
    概述今人相關的研究成果,並進行商榷。
    第四節 史料運用及限制
    最後對研究所遇到的問題和歷史文獻、史料的局限作說明。

    第二章 先秦秦漢的的環境生態
    略述春秋以前至戰國時期環境生態變化,特別著重自然和人為的作用因素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其次說明秦漢時期各地區的生態環境及變遷。
    第一節 春秋以前的環境生態
    根據文獻記載及相關考古報告,略述春秋以前環境生態的變化。
    第二節 春秋戰國的環境生態
    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著作為主,結合考古材料探討春秋戰國時期的環境生態。
    第三節 秦漢時期的環境生態
    以《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的記載為主,綜合秦漢時期有關地理著作、諸子論述,對各地理區的環境生態進行討論。
    第三章 先秦秦漢的環境生態思想
    先秦時期環境生態觀念的形成,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見諸《夏小正》的記載,考古材料則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首見生態概念。大規模的環境生態思想的產生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墨子等對環境生態皆各有不同的看法。而秦漢時的《呂氏春秋》、《淮南子》、《論衡》等著作繼承了春秋戰國諸子的環境生態思想再加以擴充深化。本章即據此,探討先秦秦漢環境生態思想的內容。
    第一節 先秦環境生態思想的發展
    據《詩經》、甲骨文及考古報告、春秋諸子百家著作的記載,略述先秦時期環境生態保育思想的萌芽與發展。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環境生態思想
    以《呂氏春秋》、《淮南子》及秦漢時期諸子著作為主要依據,說明秦漢時期環境生態思想的發展,指出天人合一觀的成立,促使人和自然環境一體的思想逐漸發展成熟。
    第三節 先秦秦漢環境生態思想的異同
    說明秦漢時期的環境生態思想主要是繼承春秋戰國的環境生態思想而發展,到秦漢時期形成了特殊的環境生態思維。本節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研究。

    第四章 秦漢環境生態的保護措施
    本章主要論述秦漢時期對於環境生態保育的落實,指出其有維護環境生態的職官的設立,保護環境生態的相關律令,並據傳世文獻記載及出土實物說明秦漢時期民間對環境生態保護的落實。
    第一節 環境生態保護職官
    秦漢時期雖然沒有專門的環境生態保護機構,但是在相關的記載中也透露出某些職官負有保護環境生態的功能。本節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和《續漢書‧百官志》和簡牘等考古材料所載,試圖了解秦漢時期的環境生態保護職官。
    第二節 環境生態保護政令
    以本節由《史記》、《漢書》及《四民月令》等相關文獻中鉤稽有關秦漢漢時期的環境生態保護法政令,並據《睡虎地秦簡》、《龍崗秦簡》、《居延新簡》、《張家山漢簡》等簡牘材料,試圖還原秦漢環境生態政令及其對環境生態的保護和執行情況。
    第三節 環境生態保育的維護與實踐
    據傳世文獻所載外,主要利用考古出土的器物,如長信宮燈、牛釭燈等實物,說明秦漢時期對環境生態保育的維護和實踐。
    第五章 秦漢環境生態變化與影響
    秦漢時期雖然重視環境生態保護,但相對的也對環境生態產生了相當程度的破壞。本章主要討論秦漢環境生態破壞的原素及其對政治、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
    第一節 環境生態的破壞
    秦漢時期環境生態的破壞的主要原因是農田開墾、森林砍伐和戰亂。特別是農田開墾被視為地方長吏考課的主要項目,導致土地的過度開發。
    第二節 環境生態變化與天災
    據兩漢書所載天災記錄進行分析,試圖說明環境生態變化和天災產生的因果關係。
    第三節 環境生態變化與民生
    據兩漢書及相關文獻,說明環境生態的變化,產生天災、植被破壞、生產銳減等現象,對民生的影響。
    第四節 環境生態變化與內亂、外患
    環境生態的破壞,容易產生天災,造成流民,是秦漢時代「群盗」、「民變」的出現的原因之一。而西北地區邊疆民族南下牧馬,原因雖非一端,但環境生態的變化為其一環,因此,本節綜合文獻記載及前人時賢研究成果加以論述,以闡明環境生態變化與內亂、外患的關係。
    第六章 結論:
    以近代環境(生態)史的角度,回溯兩千多年前中國秦漢時期環境生態的情況及變化,並探討秦漢政府、民間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措施、影響,期望由此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提供現今政府擬定環境生態保護政策時參考,發揮以史為鑑、古為今用的精神。
    顯示於類別:[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KbUnknown315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419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