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透過唐代「翰林學士」「使職」探討皇權權力與制約。第一,形成「內朝」要件為何?為何「翰林學士」成為「內朝」的一環?第二,「翰林學士」如何侵蝕相權?第三,形成固定模式的「內朝」後,如何受到當時政治與制度所約束?第四,「翰林學士」既是「使職」,制度、組織等的論述,則不適合探討「翰林學士」的詞彙,本文亦修正之。第五,本文亦將史料表格化而後加以分析,除了修正前人研究對「翰林學士」的看法外,亦便以提供未來研究者之用。
本文章架構如下︰第一章緒論。本文首先首先重新界定那些人為「翰林學士」,而後探討從「翰林學士」「使職」的建構與發展、職任與運作模式、組成結構等三方面問題。至於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除原始史料的分析與近人研究探討外,本論文亦採用量化分析的方式,以釐清「翰林學士」發展趨勢與修正前人遺誤之處。
第二章「翰林學士」「使職」的建構與發展。探討「翰林學士」成立的因素以及「翰林學士」使職的發展與相權的互動關係。成立的因素既是探討「翰林學士」職任的建構面,本文分為「內朝」、「學士」與書詔三部份,試圖剖析「翰林學士」的權力基源。至於「翰林學士」使職的發展,本文分為安史亂後、涇原兵變、「永貞內禪」,主要強調事件對於「翰林學士」「使職」發展的影響,解析為何「翰林學士」「使職」卻是在德順憲時才確定?究竟是權宜之計仰出於帝王刻意的安排?便是本章核心。
第三章「翰林學士」的職任與運作模式。探討「翰林學士」工作性質與運作模式,備顧問與書詔的權限為何?彼此間是否造成權力擴充或是衝突?其他職任如何擴張「翰林學士」的權力。而且「翰林學士」不可以等同史載翰林學士四字,乃是由「承旨學士」、翰林學士、「侍講學士」、「侍書學士」組成,它們彼此間權限如何?又為何組成一體?本文解析「翰林學士」的權力與制約的同時,亦論述皇權權力與制約的一面。
第四章「翰林學士」的組成結構。本章主要回應「翰林學士」是天子私人還是朝廷命官。內部因素,首要分析「翰林學士」的院址,也就是解析「翰林院」的意義。其次本文企圖以朝服班序、人數、俸祿、「院館制度」來分析「翰林學士」「使職」性質,以便區分「翰林學士」與正式職官的差異。外部問題,探討任免「翰林學士」的依據,除了論述皇帝選擇的過程外,而臣下、「翰林學士」、朝廷運作彼此間互動關係,亦見皇權權力與制約的另一面。
第五章結論。總結本研究核心主旨。從「翰林學士」由不定制到使職化的歷程,探究唐代「翰林學士」與相權間的權力組成結構,並進一步剖析唐代皇權的權力與制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