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陽明山因為於臺灣之最北端,早期先民從外地抵台後,經常以此為發展的第一站,因此本區很早就有先民漁獵和農耕的遺跡,而歷經清朝時期、荷蘭治臺、日本治臺、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更迭與開發,使竹子湖地區成為人文發展悠久的地區,在本區的許多產業活動如稻米、花卉等都扮演過劃時代的興革。由於早期的農業墾植,加上近期遊客量相當多,所以附近的植物社會環境存在著原生植群、人工林、次生林、農作地與非耕地等多種環境。從棲息地多樣性的角度而言,竹子湖附近有著天然的環境,也有干擾過後恢復中的環境,同時也有干擾嚴重的環境,因此進行植物社會調查,若能配合動物調查的進行,將動物社會狀況與植物社會狀況結合,以更了解動物與植物生態的關連性,這也是生物多樣性強調的生態系統多樣性,並且更能夠了解本研究區域內的動植物生態運作機制。關於本區人文歷史的研究,李瑞宗教授曾經在民國86年間舉行座談會,並將座談內容整理成「湖底座談會及竹子湖座談會(李瑞宗,1997)」、「西北分區訪談記錄」、「東北分區訪談記錄」與「十八份、頂湖座談會及菁礐、山豬湖座談會」等四本訪談記錄,林俞均(2000)亦曾進行訪談並整理出版。本研究除蒐集文獻、整理前人訪談資料之外,同時再進行個別訪談,以瞭解竹子湖地區之歷史發展與人文變遷,瞭解產業之詳細變遷資料及竹子湖地區之造林計畫,造林樹種、面積之文獻紀錄,將資料彙整成完整之開發史,以提供陽明山國家公園未來經營管理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