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每年5、6月梅雨季為臺灣重要的降雨來源,期間常受到鋒面影響而出現連續性降雨,甚至有豪大雨個案。不同梅雨鋒面所造成的降雨量與分布不盡相同
,而其中受到許多複雜因素影響,因此目前想從不同梅雨鋒面位置對於臺灣地區降雨分布與多寡上有所了解。本研究利用氣象署的地面天氣圖資,將2010 ~ 2022年5、6月間在臺灣附近的鋒面轉換經緯度資料,首先透過鋒面和各測站間的距離統計,鋒面經過測站時會造成降雨外,鋒前50公里外會因為西南季風關係,在臺灣中南部地區會有比較大的降雨,鋒後50公里外會因為東北季風、MCSs和低壓擾動的影響,在臺灣中北部地區有降雨。而其中有些梅雨鋒面位置類似,但造成的主要降雨區域有所不同,而目前統計大部分經過臺灣的梅雨鋒面都以東西走向為主,所以將其分成北部(N)、中部(C)、南部(S),接著利用降雨分布做分類,以探討造成主要降雨區不同的環境因素。
透過環境場分析,鋒面造成的強降雨分類中,會出現低層噴流、暖溼舌帶以及高層的分流,其中會因為低層噴流的範圍與暖溼舌帶的指向位置,導致降雨區不同。鋒面在北部地區,因暖溼舌帶的指向偏向臺灣北端,則降雨區會在新北、臺北、桃園一帶,而指向臺灣中部,降雨區在苗栗附近一帶。鋒面在中部地區,強降雨個案都有低層噴流與暖溼舌帶指向,其中中區以北的大範圍的降雨分類,因500hPa的槽線延伸到臺灣,進一步加強了降雨。鋒面在南部時,只有一個強降雨分類是鋒面造成的,另外兩個強降雨分類因鋒面帶來不穩定天氣條件,受白天加熱導致的午後陣雨。
本研究在梅雨鋒面與臺灣的降雨分布之關係的方法上,上有很多未參考的因素在裡面,第一部分鋒面與測站間之距離對於降雨的影響,尚未考慮到梅雨鋒面個案是否有帶來降雨;第二部分在梅雨鋒面的環境場上之特徵,需要透過其他統計方法,使其對各降雨分布分類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