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5306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7249/51115 (92%)
Visitors : 14195648      Online Users : 7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53065


    Title: 從結構功能理論分析中國青年救國團之角色
    A Role on China Youth Corps in the View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uthors: 林麗華
    Contributors: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國家發展組
    Keywords: 結構功能理論
    救國團
    轉型正義
    民主化
    Date: 2023
    Issue Date: 2024-02-29 12:52:31 (UTC+8)
    Abstract: 本文主要從結構功能理論分析中國青年救國團之角色,1952年成立之最初名稱為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部,由蔣經國先生為首位主任。救國團以反共抗俄復國建國為中心任務,工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反攻前,參加各種訓練、從事社會服務、協助文化宣傳、社會調查、推行政令,以及發動勞軍、從軍及總動員運動等;第二階段為反攻時,協助軍隊擔任運輸、救護、情報、通訊、組訓民眾、整理戶籍、肅清匪諜、建立社會秩序,以及有關戰時工作等;第三階段為光復後,協助政府擔任教育地方自治、土地行政,以及各項建國復興工作等。另外,團員應注重兩項訓練,一為政治訓練,以「實施三民主義的思想教育,提高青年政治認識、加強其反攻抗俄之鬥志」為主。二為軍事技術訓練:以「實施軍事訓練,培養戰鬥技能,養成紀律生活,以提高刻苦耐勞服務犧牲之卓絕精神,並分別實施各種實用技術訓練為主。
    本文的研究動機在於(一)救國團的時代價值伴隨個人成長,而產生相互依戀的情感。(二)個人身為新北市真善美聯誼會會長實際?與活動進而產生研究興趣。
    (三)思考何種理論可以既分析救國團組織又可以從不同功能切入來探討救國團的演變,激起個人的研究好奇。(四)有鑑於不當黨產委員會直指救國團是國民黨的附隨組織,究竟救國團的組織及功能是如何?激起個人的研究動機;而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一)了解結構功能理論的內容 。(二)分析救國團組織的變化 。
    (三)探討不同時期救國團所扮演的功能角色。(四)找尋救國團未來的定位與轉型。。
    本文的研究途徑以「結構功能理論」及歷史研究途徑,透過對這一理論做文獻探討,了解結構功能理論的內涵及適用範圍;對本論文研究的救國團用內容分析法對其組織章程、組織宗旨、組織性質、組織職權、組織任務等做內容分析逐步探討救國團在不同歷史階段,因應社會需要而做出的結構調整,這些結構的調整對救國團的功能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歸納出救國團歷經不同社會型態,結構的逐漸調整對功能的發揮存在哪些限制與優勢。本文採取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以達成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價值主要在於:理論與政治實務結合、從不同面向探討救國團有別於單一面向及從學術角度切入非從政治和轉型正義立場。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150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