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傳統整復推拿的政策從1993年調整變遷自2008年,一系列的政策推動使「整復推拿」造成重大衝擊,業者也不斷調適以因應社會變化與政策上的規範。自2008年至今,傳統整復推拿為非醫療的商業行為已經成為定調,未再有變革,但面對從業人員身分、醫療文明、政策窘境及社會的矛盾,仍有諸多懸而未解的困境需要評估。此外,諸多延伸的配套政策及措施尚未落實,諸如證照的制度建立、自然療法的事實及社會發展的定位都有重新審思與推動。
本研究有三個主要的研究目的,第一,在政策的推動過程中,首先,將探討有什麼樣的困境,所影響的層面包括了從業人員及醫療文明,這樣的政策過程存在了甚麼樣的窘境與社會矛盾。第二,傳統整復推拿被政府納入管理後,政府認為推拿屬於中醫醫療行為,而民俗調理不具有醫療行為,意圖將其分化管理。但是,實際上推拿與民俗調理無法完全分割,後來演變為傳統整復推拿的合併概念去作管理。這一過程的演變,顯然是政府為了適應該行為之需求,所作出的調適及評估,筆者試圖從該行業對於現代醫學、預防醫學、從業人員的需求作一剖析,期能對「傳統整復推拿政策」的政策評估作一不同視角的探討。第三,就傳統整復推拿政策的醫療面向、社會面向、從業人員及政府四個發展面向進行探討,並就這四種發展進行定位評估,對該政策進行另一視角的探究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研究發現,這攸關於20萬從業人員的政策,始終被推動的緩慢且坎坷,甚至到2019年才有了相關證照的出現,雖然比起諸多大型政策而言,傳統整復推拿規模甚小,但接近台灣人口百分一從業者而言,政策每一次的調適或變遷都影響其工作權,若從此來看,其價值依舊不可小覷。當前政府對於傳統整復推拿的管理,主要以《民俗調理業管理規範》及《傳統整復推拿人員執業管理要點》作為執行與推動的依據。筆者依據文獻及訪談的實證分析後,發現政策工具的應用對於傳統整復推拿政策具有至要的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