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5153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145/51011 (92%)
造访人次 : 13918791      在线人数 : 31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51531


    题名: 從區域永續動態發展解析污染土地對國土治理之活化策略
    作者: 陳怡君
    賴槿峰
    贡献者: 土地資源學系
    关键词: 動態永續發展
    機器學習
    國土規劃
    日期: 2022
    上传时间: 2023-03-13 13:47:27 (UTC+8)
    摘要: 褐地再利用(Brownfield Redevelopment)可視為區域發展重要策略,大部分學者常將褐地視為「污染」、「閒置」、「都市開發上具有阻礙」之土地。然而,土地具有多重生產功能,從國際諸多文獻說明現今土地利用發展變化複雜且快速,土地再利用決策若無法即時反映區域變化而調整,其污染土地管理上仍僅能投入大量污染整治經費讓土地解列,導致土地政策與鄰近區域永續發展方向仍是脫鉤。 台灣於2018年制定了永續發展目標,公布18項永續發展核心目標及對應143項子項指標。2020年頒布國土計畫法,以執行國土功能來劃分出四個使用功能分區,確保國土安全及國土永續發展,但國土復育區並沒有針對污染場址或廢棄場址的開發做規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是基於污染物移除與降低風險為目的制定,雖然法規提及污染整治結合健康風險及土地利用調和概念,但區域發展影響因子眾多,土地再利用產生環境衝擊與效益應更綜觀思考,包含鄰近區域發展的影響因子。綜合上述,本研究旨為探討褐地 (Brownfield) 地區應加速解列場址之區域重要度排序。透過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的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與支持向量機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建立模型預測未來的永續發展潛力。本計畫依據空間預測分析結果,產出 SDGs 預測地圖疊合國土四大功能分區區域,其賦予土地活化後對自然環境容受力、公共設施、空間發展、土地價值等功能之路徑,產出結果可提出繪製污染土地的國土復育區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等方向。此外本計畫結果可進一步探討該場址之再利用策略如何強化永續發展核心目標,以提出對永續發展之合適褐地再利用策略。
    显示于类别:[土地資源學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0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