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不斷進步,電腦可大量、快速地處理運算複雜多元的巨量資料.使得大數據分析成為商業界顯學。 從資料庫管理、資料倉儲、資料探勘到商業智慧,資料已成為包括國際組織、政府、企業及非營利性機構等經營管理重要的資產與決策工具。而分析資料的重要關鍵知識,即為統計學。
尤其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年代當中,許多環境、生態與社會議題,例如解決交通阻塞、空氣污染、能源消耗、及貧富差距等問題,更需要仰賴統計幫助決策。在聯合國於 2015年揭櫫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中,涵蓋 17項目標 (goal)、 169個標的 (target)、 231個指標 (indicators),而這些指標基本上都需要透過量化的方式予以呈現,因此統計工作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程中就更顯重要。也可以說,可靠的資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命的關鍵之一,因為若各國在統計的方法與標準上有落差,各自進行的統計結果將影響整體數據的正確性。
統計學發展至今,已成為定義與結構嚴謹的知識與學科,其適用範圍遍及自然與社會科學領域,成為學術研究或管理實務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由於統計學內容涉及許多數學符號 、推導出來的公式與 函數 運算 因此 容易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多項研究指出,許多大學生不喜歡數學,相信他們的統計學課程成績無法及格 (Sherwood and Kwak , 2017),認為統計學與他們未來職涯發展無關 (Lalayants, 2012)。 Conners et al. (1998)曾舉出大學教師教授統計學所面臨的四大挑戰 :鼓勵學生閱讀他們沒有興趣的教科書、面對數學焦慮的問題、處理學生兩極化的表現、及如何讓學習記憶深刻。故如何增進統計學的教學成效,長期為大學教師共同關注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