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中國武術為了進軍國際舞臺及因應西方現代運動要求,使中國武術的走向有了變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發展出的「武術」成為中國武術的新興運動形式,1988年亞奧理事會決議將其列入1990年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成為該賽會正式比賽項目,此一事件不僅促成了斷絕往來多年的兩岸武術界重啟交流,也成為武術傳入臺灣的契機。本研究以武術在臺灣的發展為主軸,使用文獻資料法與訪談法,在現有文獻有缺漏或無法解釋之處,以專家訪談加以補足,建構武術在臺發展之全貌。根據歷史脈絡本文首先探討武術在中國之起源及演變為現今武術之過程;再者為明代中國武術傳入臺灣後,臺灣武術的發展狀況;最後探析1989年武術傳入臺灣與其在臺的發展。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中國武術萌生於人類狩獵與鬥爭之中,各朝代皆發展出多彩的武藝文化,明代為集大成時期,傳統武術之命脈始於此時。
二、清末的精武體育會與民初南京中央國術館,在中國武術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武術概念之發想應追朔於此。
三、引進武術造成臺灣武術在「傳統」與「現代」的爭論,同時開啟了兩岸武術的交流與競爭。
四、1996年中華臺北武術協會代表權之爭,使臺灣武術發展之主導權產生轉移,是臺灣武術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五、臺灣武術運動人口結構,在性別比例、項目比例及各學齡層人數,皆呈現失衡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