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388762 線上人數 : 10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社會科學院
行政管理學系
--研究計畫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社會科學院
>
行政管理學系
>
研究計畫
>
Item 987654321/45620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45620
題名:
參與式民主政治的課堂實踐-公民學習共同體培育計畫
作者:
陳潁峰
貢獻者:
行管系
日期:
2018-2019
上傳時間:
2020-01-16 13:58:23 (UTC+8)
摘要:
計畫背景
在執教的數年來,我國陸續發生年輕世代試圖主導並改變政策的幾次事件(如:大埔抗爭、洪仲丘事件、太陽花事件、反課綱運動..等等),這些力量不但在2016 年大選中進入政治體制,後續在勞基法修法、婚姻平權議題中更不斷衝撞社會既有價值與規範,在論述權上獲得極大的聲量。
雖然在民主政治中,學生富有理想性的性格原本就是社會持續前進的動力;而年輕時代跟隨國際時代脈動所提出的社會新願景,也確實有其可取之處;然而,年輕世代雖然對自由平等有新的詮釋,但其政治運作模式卻因循台灣既有的政治抗爭型態,多將精力著重於以絕食、占領、示威等壓力團體式的運作以逼迫執政者修法。
作為一個政治研究者,筆者相信抗爭活動在政治實踐中的必要性,亦重視社會行動的價值;然而,近年來這些以年輕世代為主體的政治運動,由於其訴求高度急切,網路世代的行動力效率又高,因此形成執政者在決策上的高度壓力,使執政者不敢公然與其對抗。
然而,由於年輕世代的訴求鮮少真正與其他利害相關者進行深度對話,而多以公開漫罵、譏諷等方式向政府與反對者施加道德壓力,最終使得社會裂縫加大,促使反對者亦採取類似途徑反制,讓社會在多項議題中都陷入50 比50的政策僵局。在2017 年底,反對婚姻平權的「安定力量聯盟」竟在北海岸發起成功罷免立委黃國昌的行動,雖然結果並未實際罷免成功,但雙方的對抗卻已讓社會更難獲得互相包容的共識。
作為一個大學內的教育者,個人發現年輕世代並非少不更事或是目無尊長,他們之所以動輒以對抗的方式挑戰權威,並非因為台灣「太過民主」,相反弟,是因為在台灣的校園環境中,本身就是強大的威權體制:多年來,學生不但不能為自己的學習訂立主體規劃,更被期待服從所有一切不合理的規定(如學校濫設畢業門檻、課程調整等等),在單一的錄取入學標準中,所有多元的教育可能最終都被由上而下的「齊一化」所碾壓。
西方有云:「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但諷刺的是,我國號稱是一民主社會,但其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卻仰賴高度威權結構的運作:在課堂上,老師擁有無上的給分權威,學生卻只能被動接受,而所有的課堂規範(如出席分數、能否用手機、分組方式)也全由老師制定,學生對於影響自己學習成績的因素全無置喙之地:換言之,學生在其公民養成的黃金時期,卻大量浸潤於威權體系的單向壓制之中,對於民主政治缺乏實踐上的認知與典範。
影響所及,關於民主政治之運作,年輕世代便無法透過親身實踐而產生新的願景,僅能從現有的政黨對抗型態汲取民主政治的養分。當學生空有對民主的抽象觀念,卻缺乏民主實踐的責任感與包容心時,「民主」與「自由」對於社會新鮮人的意義,便趨向兩種極端。
第一種極端,某些學生容易將對多年威權逼迫學習的厭惡一古腦兒化約為對成人體制的厭惡,他們如不是對政治呈現冷漠,便是急切想向體制宣戰,這樣的反抗情緒加上社會上諸多不利年青人的經濟環境,使得他們對於體制相當仇視,他們可能走上街頭,也可能成為網路酸民,但是由於他們將自己視為受壓迫者,因此容易將反對者視為十惡不赦的敵人。
第二種極端則是,許多學生由於長期被體制同化,加上因功課平庸而在學校體制中「習得無助」,造成自我效能感低,因此容易傾向自我放棄,雖然內心不願被人宰割,但卻因無力反抗,只得自虐式地告訴自己必須服從體制為其所作的規劃。也因此,當他們真正擁有自由的選擇權時,卻因恐懼而無力做出改變,不願多加思考,也避免深入辯論,而正由於他們缺乏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公民性格」,因此也就屢屢寄希望於「賢君聖相」,期待透過強勢領導人來改造社會(儘管其結果常常超出他們的預期之外)。
而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極端,可以確信的是,從威權教育體制產出的人,對於民主政治的認識可能一直都是陌生且狹隘的;但是在進入網路時代之後,由於年輕世代對於新型態網路科技的熟稔,讓他們能提出更強力的口號與對抗r計畫,但卻無力提出更具有包容力的社會融合方案,以至於社會對立日趨嚴重,各界師老兵疲,讓台灣人對於民主自由體制開始產生質疑。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正如「人民」是民主政治中的主人,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能負起責任主導自己的學習,未來就難以習得公民效能的素養。也因此,筆者作為一個研究者與教育者,試圖透過此一計畫,在大學課堂中加入「參與式民主」的元素,將課程的規劃權、操作權與評分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得以親身體驗與操作民主政治,增進自己的效能感,同時在課程中學會如何公開表達、聆聽、討論等民主政治中的要素,最終希望同學能在此基礎上,提昇公民知能,並習得在面對衝突意見中取得社會共識的能力。
顯示於類別:
[行政管理學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PSL107033-社會(含法政)-陳穎峰-參與式民主政治的課堂實踐-公民學習共同體培育計畫-行管系1090116.pdf
16252Kb
Adobe PDF
1072
檢視/開啟
檢視Licence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