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450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205462      在线人数 : 6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45074


    题名: 融入全人性教育之「性別與社會」通識課程實施計畫
    作者: 林慧芬
    贡献者: 社會福利學系
    日期: 2018-2019
    上传时间: 2019-09-27 13:43:45 (UTC+8)
    摘要: 台灣校園普遍實施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目的在建立友善性別的校園;目前除有二十四小時通報原則,亦有一連串介入教育輔導或懲處的執行,但令人憂心的是,如缺乏各層面完備性平教育配套,該法雖能促進協商或輔導程序,也可能只是朝「師道」的規範為主,成為保護式父權或校園糾察隊形式 (戴伯芬,2017),而校園若發生性騷擾、性侵害等事件,若只是複製社會對於性道德之管束管制,對學生而言,反而產生了「倒楣才被申訴」、「不被逮便沒事」的心態。
    大學性平教育何以需要融入性教育知能?亞洲社會看待性的態度,常視為隱諱私密或是強化道德意義,以「監控性」來規制社會秩序,所以多半朝撻伐脫序的性之方式以避免個人道德失守(陳效能,2011),因此,如同「社會學課程與日常生活之性別實踐」研究報告所觀察的大學教學現場:『..九年級生的學生,在推動性別主流化的十餘年間學校沒有少性別課程與講座,但是,對於性、身體、性知識,依舊與幾十年前資訊閉塞或健康教育第十四章輕描淡寫帶過的年代沒有太多的差異..』(劉嘉千,2016);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嚐試以性平教育為核心架構之性別與社會通識課程,加入系統化的性教育教學,幫助學生在歷史、文化、社會及醫學多元面向,揭開性(sexuality)的神祕迷思,同時,也由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事件中,連結個人價值觀及行為層面上,發展健全性自尊、性知識、性負責及性溝通能力與因應技巧,及具備獨立思考及社會關懷的能力。
    主要的研究目的為:
    1.探討融入全人性教育之性別與社會之通識課程教案內容。
    2.透過課程之學生評估反饋以檢視符合學生需求教學途徑。
    显示于类别:[社會福利學系暨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PGE107058-通識(含體育)-林慧芬-社會福利學系-融入全人性教育之「性別與社會」通識課程實施計畫.pdf815KbAdobe PDF863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