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4505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280387      在线人数 : 7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45055


    题名: 從臺灣本土化運動論身份認同問題
    The discussion on Identity in Taiwan from Localization Movement
    作者: 白儀蓁
    贡献者: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國家發展組
    关键词: 身份認同
    民族主義
    本土化運動
    日期: 2019
    上传时间: 2019-09-19 13:25:45 (UTC+8)
    摘要: 臺灣意識及身份認同發展可以用歷史脈絡來看,分別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國民政府來臺時期、九O年代臺灣民主化。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明顯的矛盾與衝突。直至蔣氏父子主政期間,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關係是分離傾向,但未脫離框架的階段,雖然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但由於蔣氏父子採取了嚴酷的封殺禁絕,也由此製造了在地本土化運動挑戰威權體制控制力的機會,所以其對立也主要鎖定國民黨的專制統治,而非脫離認同中國意識的軌道。至今臺灣意識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思想概念,它與中國意識的關係,包容、融合性已削弱甚至消失殆盡,且對立性大幅增加,還帶有潛伏的對抗情緒,其未來發展會受到臺灣內部政局、兩岸關係互動及國際大環境等不確定因素所影響,存在著不確定性及難以預測性,有可能徹底脫離了中國意識,也可能找到自己特性而再與中國意識融合的可能。
    臺灣的身份認同係反覆且具目標意志的本土化運動動員所造就的結果,臺灣的自我身份認知逐漸背離了向來被期許的中國人身份之際,面對更形強大的中國大陸政經力量的展現,以及本土社會關懷運動開始轉型成政治權力爭奪行動,此種政治性目的將會更為強化身份認同主體性訴求,進而產生本土化運動與身份認同互相證成的結果。
    显示于类别:[國家發展與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博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110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