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農業是國家整體經濟非常重要的基礎,2008年全球發生糧食危機後,我國意識到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2008年以熱量計算之糧食自給率為32.7%),2016年以熱量計算之糧食自給率為31%,休耕地過多等問題,於是政府陸續實施活化農地政策如小地主大佃農、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及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因應。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政策背景與目標,因此本文整理1945年至2018年的台灣主要農業政策演變與剖析施政效果,並分析影響台灣糧食安全的供給面與需求面的因素。
1945-1980年,為穩定國民糧食需求及加速基礎民生建設,需要擴大農業生產,維持低糧價,主要政策為: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稻米保證價格收購。1980-2008年,稻米生產過剩及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必須降低稻米供給,調整生產結構,開始實施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六年政策及水旱田利用調整政策。2008-2018年,爆發糧食危機後,開始以活化過多的休耕地為目標,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計畫。
主要影響糧食安全的供給面因素:原油價格、生質能源作物種植、氣候變遷、預期心理、耕地面積。影響糧食安全的需求面因素:全球人口增加、飲食結構改變。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的方法:食農教育、推廣農食產品產地標示、推動地產地銷、低碳飲食、食物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