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867/50733 (92%)
造訪人次 : 11886792      線上人數 : 7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44088


    題名: 颮線降水系統結構受地形影響之觀測分析-2008年西南季風實驗#IOP8個案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opographically Influenced Squall Line – SoWMEX IOP#8
    作者: 吳奕亨 (WU, YI-HENG)
    貢獻者: 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
    關鍵詞: 颮線
    地形效應
    降水效率
    Squall Line
    Topographically Influence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019-05-10 13:48:45 (UTC+8)
    摘要: 從過去研究顯示,地形會影響對流系統內部的動力及雲物理結構,進而影響其降水量及強度。本研究延續過去2008年西南季風實驗(SoWMEX/ TiMREX) IOP#8個案6月14日海上鋒前颮線(Pre-Frontal Squall Line,PFSL)對流系統的分析,利用加入”沉浸邊界法”的變分法反演地形上的三維風場,搭配雙偏極化雷達觀測變數經模糊邏輯法反演水象粒子分類,分析對流系統從海上移入陸地及地形之後,其動力及雲物理結構的演變,並探討其整個生命期降水效率的變化情形。
    分析結果顯示,鋒前颮線對流系統位於海上時,因環境有較大的對流可用位能(CAPE),以及中層由後往前氣流(rear-to-front,RTF)和低層相對於系統性的由前往後 (front-to-rear,FTR) 入流之風場結構,進而產生強烈輻合及上升速度使對流快速發展(高度約3至10公里),並伴隨著明顯的冷雲過程(產生大型冰相粒子)及較高的降水效率;當對流系統進入地形時,由於環境CAPE下降,即使低層(高度約1.5至4公里)有地形強迫舉升所產生的上升速度,無法維持對流系統的強度,並且逐漸減弱及消散,此時降水效率也隨著降低。
    本研究所分析之PFSL系統內之兩個線狀對流雨帶,第一個對流帶發展強度大於第二個對流帶,原因為第一個對流帶前低層相對FTR入流區厚度較大(約3至4公里),使其氣流阻塞效果較明顯,使第一個對流帶結構發展較強。然而相對入流區於第一個對流帶後其厚度減弱(約1至2公里),使FTR氣流進入第二個對流帶時,氣流阻塞效果相對不明顯,造成第二個對流帶結構發展較弱。
    顯示於類別:[大氣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54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