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3825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6965/50831 (92%)
Visitors : 12763644      Online Users : 4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8257


    Title: 奈格颱風(2011)環流對於台灣產生之遠距降水強度影響
    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Nalgae (2011) on the Remote Rainfall Around the Taiwan Area
    Authors: 林振維
    Contributors: 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
    Keywords: 共伴效應
    環流
    遠距降水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10-03 11:41:07 (UTC+8)
    Abstract: 台灣常受到西太平洋颱風的侵襲,主要受到颱風影響的期間為夏秋兩季,雖然秋季颱風直接影響台灣的機率較低,但在特定環境下,少數颱風的環流與北方東北季風系統產生幅合,並受到台灣東北部的地形影響,進而對台灣造成劇烈降雨現象,導致各式災情發生。本研究將以2011年奈格颱風個案,針對該颱風進行敏感度實驗,檢視不同颱風環流大小與台灣位置的改變,對於共伴效應所產生之低層輻合帶的影響,並探討不同輻合帶的位置對於台灣東北降雨量的差異。
    本研究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的3.6版本,使用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的全球分析資料為初始場進行模擬,設計三層巢狀網格﹑最高解析度為3.33公里,時間解析度為6小時,並採用WRF內建的TC-Bogus渦旋植入方式設計兩系列敏感度實驗,分別為颱風環流大小實驗與移動台灣地形實驗。
    分析結果顯示,在本研究所探討的時間內,兩系列敏感度實驗中所有颱風的路徑皆差距不大,當植入不同環流大小的渦旋時,共伴效應所產生的低層輻合帶相對於台灣地形的位置有所不同,環流較小的實驗組因為低層輻合帶較為南邊,使得東北季風更為南侵,造成東北風與地形的交互作用較強,也因為此個案的輻合帶於共伴後期逐漸北抬,較南邊的輻合帶北抬也對於台灣東北陸地的影響時間較長,導致宜蘭南邊山區降水時間延長並有較多的降水。移動台灣的敏感度實驗發現,將台灣往北移動後,雖然輻合帶位置尚未影響至台灣東北,但地形北移後使得東北風對於宜蘭地形的影響增強,直接與宜蘭山區產生地形效應,使得降水量較多。反之,台灣地形南移後,台灣東北則受到明顯東南風的影響,且輻合帶位於更為北面的外海,使得環境不利於降雨持續,導致較少的降水。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 / Atmospheric Science ]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3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