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3729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126/50992 (92%)
造访人次 : 13860572      在线人数 : 2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7294


    题名: 臺灣地區龍捲劇烈對流系統之研究
    A Study of Tornadic Severe Convection Systems in Taiwan
    作者: 張怡蕙
    贡献者: 地學研究所博士班
    关键词: 迷你超大胞
    中尺度反氣旋
    龍捲風
    外流邊界
    鉤狀回波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8-10 14:04:47 (UTC+8)
    摘要: 本文分析 3 個界面型龍捲風個案發現,無論是伴隨鋒面或鋒前颮線生成之龍捲風,其綜觀環境皆具有低層暖濕空氣、低層噴流、位處高空槽前及低層水平風之垂直風切隨高度順轉(反氣旋式中尺度渦旋則隨高度呈直線)的特徵。

    迷你超大胞龍捲風除了前述界面型龍捲風之綜觀環境特徵外,更具位處高空反氣旋式環流與分流區,以及顯著CAPE與螺旋度,再加上中尺度氣旋後方具陣風鋒面特性之外流邊界與外流邊界前緣新生對流雲系之可能關鍵貢獻,因而促成迷你超大胞等級之龍捲風。此外,迷你超大胞具最明顯鉤狀回波與弱回波區,致災路徑寬度(超過 150 m)均較以往個案寬。

    反氣旋式龍捲風處於無明顯CAPE與螺旋度狀態下,顯示要生成反氣旋式龍捲風除了基本綜觀環境場要素(同前述界面型龍捲風)必須存在外,主要仍須靠外力強迫才有機會生成,再者,中尺度反氣旋後方新生對流雲系(反氣旋式)之併入亦為中尺度氣旋強化與激發龍捲風生成的可能關鍵因子。本個案更透過雙都卜勒合成風場及相關渦度方程之分析結果顯示,本個案由低層傾斜項效應為最主要貢獻、輻散項為輔,使得反氣旋式渦旋加強。

    5 個龍捲風個案分析結果顯示,當有陣風鋒面、外流邊界、鋒面及系統後方之強入流等抬升機制時,將成為中尺度氣旋發展甚至激發龍捲風生成之更強而有利的條件。激發龍捲風生成之中尺度(反)氣旋最大輻合值位在距地約1~2 km。整體而言,中尺度(反)氣旋之風切渦度於龍捲風生成前至生成時,於底層增強速度最快。其中,迷你超大胞龍捲風個案之最大風切渦度值明顯大於其他4個個案。
    显示于类别:[地理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323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