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近年來,臺灣地區因飲食型態改變及醫藥衛生進步,使得躍居十大死因高位的不再是肺炎、腸炎等急性傳染病,而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其中某些疾病與飲食習慣及營養攝取關係密切(行政院衛生署,民80)。 若以疾病防治的三個階段-預防、急症治療及後續長遠的復健工作來看,知識、態度、行為及情緒等因素在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為了達到疾病防治及維持良好健康的目的,現在許多營養學家、營養教育學者均希望能透過營養教育的途徑,建立國人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使營養攝取更為均衡(林薇,民76;張利中,民79)。 飲食習慣的發展,是一種長時間、連續性的累積過程,許多教育學者、心理學者均強調早年經驗的重要性(朱敬先,民76;張春興和林清山,民76)。Ward(1974)指出在幼兒時期所發展出的某些購買行為與偏好可能持續至成人期。幼兒期是一個人開始接觸各類食物、形成食物喜好的關鍵期(Alles-White & Welch, 1985),幼兒期時所形成的各種食物喜好將可能會影響日後的飲食習慣, 甚至終身維持之(Alles-White & Welch, 1985; Birch, 1980; Phillips, 1983)。今若要促使國人飲食型態更臻完美,實應從幼兒期就開始實施營養教育,培養幼兒適當的飲食知識、態度、行為。 對幼兒而言,家庭是其最早接觸的基本團體(primary groups),在「家庭」這個人類社會化過程中的最基本單位裡,家庭成員花時間交換彼此意見、感受,進而產生影響彼此行為表現的歷程中,溝通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孫毓英,民75);Satir(1964)亦曾指出親子關係中有效的溝通對子女的行為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轉引自林良姿,民80)。許多營養教育者亦指出,家長在對子女的營養教育工作上扮演著一個如同營養教育者的角色(Hertzler & Vaughan, 1979; Schafer & Keith, 1981; Gillespie & Achterberg, 1989)。 過去有關食物營養方面的親子溝通研究較偏重兒童飲食消費溝通及親子共同參與營養教育計畫之量化研究,但Moore和Moschis(1981)表示溝通的質與量都有其重要性,所以本研究希望能對家庭中與食物營養有關的親子溝通內容加以探討。而本研究中所謂「與食物營養有關的親子溝通」主要是指母親與子女間有關食物喜好、食物選擇、營養攝取及飲食習慣方面的思想、意見及情感交流的過程;透過這種交換訊息的歷程,可以增進親子間相互的了解,提高親子關係的和諧與品質,並達到飲食行為及習慣改變的目的。本研究利用質的研究中的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但因研究者為唯一的訪談員,所以基於人力、經費限制,而採用地緣關係,以研究者較熟悉、便利的臺北市、臺北縣為範圍,立意取樣選取十二位學齡前兒童母親為訪談對象。在訪談蒐集資料後,研究者將訪談字稿濃縮成訪談濃縮稿,經受訪者確認訪談濃縮稿的可信度後,進行資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