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過去熱帶海洋上研究深對流的形成,主要是藉由觀測實驗所得到之資料進行分析,但由於觀測資料受限於實驗計畫的長短、觀測設備與進行實驗之地區不同,因此對於對流垂直結構所知有限。
而相較於熱帶地區觀測實驗會受限上述情形,台灣擁有高時空解析度之雷達觀測資料。本研究希望能夠藉由台灣的雷達回波觀測資料搭配分鐘雨量資料找出在弱綜觀條件下台灣地區夏季對流垂直結構特徵。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弱綜觀環境場(意即排除鋒面、颱風等綜觀尺度天氣系統)影響之下,形成之熱對流垂直結構特徵。經由我們分析後發現,在19個平地局屬測站,當降水強度越大時,對應之雷達回波值也越大,兩者呈現正相關。再將降水型態分為對流及層狀兩種型態,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層狀降水中約4-5公里間可見明顯亮帶之特徵。在垂直結構的部分,對流與層狀降水在5公里以下,回波強度隨高度遞增,而5至10公里回波強度隨高度遞減。對流性降水的潛熱加熱率於5公里處到達最大,約為3 K/day,且加熱率由北往南有逐漸增大之趨勢。層狀性降水潛熱加熱率在融解層以上約為0.2至0.3 K/hr左右,與Braun and Houze(1995)研究結果相似,在亮帶位置潛熱加熱率則約為-0.4 K/hr,小於前人-2.8K/hr之研究結果。綜合本研究的分析後得知,西、南部地區測站結果較好,東部地區測站受雷達掃描死角影響結果,推測本研究使用合成分析方法,而前人多使用個案分析,因此導致本研究在兩種降水型態之垂直結構特徵與潛熱加熱率上之表現較個案分析來得不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