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3161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6965/50831 (92%)
造访人次 : 12768145      在线人数 : 5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1619


    题名: 戰後國共兩黨爭取東北的戰略部署
    作者: 桂齊遜
    贡献者: 史學系
    关键词: 東北
    戰略
    國民黨
    共產黨
    日期: 2004-04
    上传时间: 2016-01-08 14:32:42 (UTC+8)
    摘要: 東北自民國以後一直是國家重要的工礦和鐵路重心,戰後東北地區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8.55%,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都真有特殊的重要性,能否控制東北,對國、共兩黨的前途和命運都有決定性的意義。而就地理位置來說,東北對於國、共兩黨的發展也有特殊的重要性,在對外關係而言,東北地接蘇聯,叉靠近日本;在對內關係而言,與中共陜北根據地及國民政府華北地區成犄角之勢,如果中共控制東北,就可以成為廣大的根據地,而國民政府能掌握東北,不僅可以切斷中共與蘇聯的聯繫,還可以切斷中共華北、華東勢力與陜北根據地的聯繫。因此在中日戰爭結束之後,東北立即成為國共雙方爭取的焦點。 在國共東北之爭中間,中共有其優勢與方便之處,首先中共在抗日戰爭八年中,憑藉其「七二一方針」,據中共自己的資料顯示,已發展成為120萬黨員,100萬平方公里根據地,120萬正規軍隊,220 萬民兵的勢力。其次中共抗戰期間的根據地在西北,較之國民政府的抗戰中心西南來說,要接近東北許多。再者,戰後東北劃歸蘇聯接收,雖然表面上有「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牽制,蘇聯必須把東北歸還國民政府,但事實上蘇聯與中共之間早有勾結,在蘇聯將東北歸還國府之前,中共勢力早已進入東北。而相對於中共的,國府既要處理千頭萬緒的接收問題,又要面對中共文攻武略的較勁,還要承受來自國際間美、蘇雙方的壓力,雖然明知東北的重要性,但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從歷史事實發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國共東北之爭,中共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便。 本文的研究重點就是希望了解在這種狀況下,國共雙方如何部署東北的接收工作。首先要比較的是決策單位,東北行營是國府接收東北的負責單位,中央東北局是中共接收東北的決策單位,從國共雙方對這兩個單位的部署,可以約略看出此後勢力消長的端倪。其次要探討的是接收人員,國府為尊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最先進入東北的是外交接收人員與地方政府人員,但中共進入東北的是軍事武裝力量與地方幹部,等到國府軍隊到達東北時,早已失去了先機。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雙方的戰略部署,國府是希望藉由美國的支持,以外交與軍事的力量接收東北,而中共是藉由蘇聯的掩護,結合地方部隊和民眾力量掌握東北,這一基本接收戰略的不同,造成了日後不可改變的結果。 在本文中也將提及國共雙方在短兵相接之前,如何以戰略的部署來求取戰爭的勝利。許多人都認為國共在東北的決戰,勝負取決於軍隊勢力的強弱,事實上個人認為,戰略決定戰事,才是勝負的關鍵所在,等到軍隊對決,戰爭白熱化之際,事實上已是結果的展現,而非原因的所在了。
    關聯: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9 民93.04 頁415-446
    显示于类别:[史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74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