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3014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49204      線上人數 : 6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0148


    題名: 海棠颱風(2005)外圍雨帶之雙都卜勒分析
    Dual-Doppler Analysis of Outer Rainbands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Haitang (2005)
    作者: 陳文軒
    Chen, Wen-Hsuan
    貢獻者: 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
    關鍵詞: 雨帶
    Rainband
    日期: 2015-06
    上傳時間: 2015-08-06 14:13:12 (UTC+8)
    摘要: 本研究利用中央氣象局的五分山 (WFS) 與花蓮 (RCHL) 雷達資料和日本氣象廳與那國島的地面觀測資料來分析海棠颱風 (2005) 外圍雨帶 (R1、R2、R3),透過雙都卜勒雷達風場反演來檢視雨帶內的降水結構與三維運動場之特性,並與先前研究的外圍雨帶及颮線的結構特徵作比較。

    由雙都卜勒分析顯示R1、R2、R3的結構特徵皆具有其獨特性。三個雨帶的降水回波結構,除了層狀降水區分佈位置不同之外,其對流降水區皆位於雨帶前緣,而氣流結構與先前研究的颱風外圍雨帶及颮線之結構特徵有著明顯差異。R1雨帶內,底層(0.5 km)至高層(10 km)皆為FTR(front - to - rear flow),R2及R3的對流前緣均為FTR,對流降水區的後方底層至中層為RTF(rear - to - front flow),不過R2對流降水區後方的RTF以中層較為顯著,與先前研究的外圍雨帶及颮線結構類似。

    在R1與R2合併的過程中,有觀測到類似 arc - shaped radar echoes (ASREs) 的結構,並且在 R2 的南端 (北端) 形成了一個氣旋式 (反氣旋式) 環流。然而,RTF的強度變化與渦旋的發展並無顯著相關性。分析顯示,當時的環境風切所造成的水平渦度之傾斜效應無法解釋此兩個渦旋的形成原因,而雨帶內部冷池有可能是水平渦度的主要來源。透過與那國島測站的資料顯示,當這三個外圍雨帶通過測站時,擾動氣壓的變化呈現先下降後上升再下降的趨勢 ( - 0.8 mb ~ 0.5 mb ),並且有觀測到顯著的溫度下降 ( 1.5 oC ~ 3.5 oC )。溫度的驟降代表冷池的存在,而外圍雨帶的維持及發展除了透過波動動力外,冷池的動力過程有機會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顯示於類別:[大氣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03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