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研究主要分析於斜壓環境下生成之熱帶氣旋,分別挑選了沿著梅雨滯留鋒面生成之2012年泰利颱風及台灣低壓生成之2013年桔梗颱風,分析個案間綜觀環境條件之特性。使用NOGAPS的1°×1°資料來計算綜觀環境場之各參數和熱力不對稱以及對流加熱之垂直分布。
分析2012年泰利颱風綜觀環境,顯示其初期位置起源於雲貴內陸梅雨滯留鋒面之氣旋,沿著滯留鋒尾端移至南海上,在低壓環流期間,北方大陸高壓出海東北風增強,增強為熱帶低壓(TD)後脫離滯留鋒尾。於低壓到TD時垂直風切隨時間減弱,但在颱風形成後逐漸北移,垂直風切略微增強,在整個生命週期內西南風帶來大量水氣有利於颱風之形成。而台灣低壓形成熱帶氣旋之個案,在台灣低壓形成初期因大陸移動高壓出海在台灣北部造成顯著溫度梯度,伴隨700hPa短波槽東移帶來西北風及冷平流有利於台灣低壓發展,後因500hPa槽線較淺風速較弱、高層有良好輻散及垂直風切隨時間減弱等有利條件使其形成颱風。
在熱力不對稱性和對流加熱分析方面,2012年泰利颱風之B值在±10m內,熱力結構較為對稱,而2013年桔梗颱風其B值大於10m,熱力不對稱性較大,但在熱帶低壓和颱風形成前B值和垂直風切皆有下降之情形。另外,2012年泰利颱風之視熱源(Q1)在高層200hPa到250hPa之間有最大值,視水氣匯(Q2)於底層有最大值,於參考時間出現雙峰結構,而P-垂直速度底層和高層分別有最大值,和Q1相符,將水氣帶到上層潛熱凝結釋放造成上層對流加熱,此和典型熱帶地區對流系統相似。2013年桔梗颱風之 最大高度低於2012年泰利颱風,且Q2在垂直方向之分布較均勻,無明顯之極值存在,可能因其為緯度較高,水氣較少,故在Q1和Q2有別於熱帶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