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79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7145/51011 (92%)
Visitors : 13893810      Online Users : 3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908


    Title: 分割加強法—當代報章文本的寫作手法
    Parcellation as method of organizing modern journalism’s text
    Authors: 雷宇寰
    Contributors: 俄國語文學研究所
    Keywords: 分割加強法
    情感表現力
    報章政論語體
    實際切分
    分解結構
    句法
    修辭
    Date: 2006
    Issue Date: 2014-08-25 14:32:03 (UTC+8)
    Abstract: 正如大眾傳播媒體的語言學家所發現的,在現今俄國大眾傳播媒體的言語範疇通常是匯集了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語言。大眾傳播媒體的一個重要語言的特徵就是模仿 。大眾傳播媒體不但傳遞給人們一切發生在世界上的消息,讓人們打發空閒時間也顯示出,傳媒與讀者的思維之間,與對世界的認知之間,與現今文化之間有著嚴謹的交互作用 。
    在大眾傳播媒體的文章中總是極清楚又快速地反映出現今各領域語言的變化。
    根據語言學家的觀察,從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期的某些事件與社會產生了交互的影響,而語言也產生類似革命的改變。隨著俄國社會的民主化,個人的人身自由以及取消大量的禁令,給予從事撰寫政論性文章的作家在通訊上的自由,而這樣的自由特別表現在開創各類非標準的文字表現手法,以及特別偏愛使用這種表現手法。這樣的現象,擴展了語言規範的疆界,有些時候甚至是是有意識地破壞語言規則。上述的現象可以稱做是語言的創作。
    在語言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現象,這種現象和語言的自由有關、和對題材的選擇、文章中的表現手法、對事物的評價的獨立性有關 。
    語言使用者的情感,也就是新聞工作者的情感。在新的語言規範中,在語意的增長下,以特殊的語言形式以及特別的修辭手法,找到了宣洩的出口。
    在大眾傳播媒體的文章和語言中可以注意到,大眾傳播媒體非常積極地使用現成的套用語,也就是普通流行於大眾文化,或年輕人之間的套用語,當然也包括一些名人說過的佳句名言。
    大眾傳播媒體的語言變化是普遍發生在各類型的報章政論語體文本中,其中大多數是具有傳遞訊息類的文章,而不是分析類型的文章。專業評論員的專欄取代了討論問題的專文,這種情況便減低了報紙及政論語體文本的社會意義。評論式文章積極且具鮮明地表現其風格,也就是將某人曾經說過的話,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闡述一遍,但是以帶有個人的情感、評價。
    學者們在觀察傳媒使用語言時,其修辭、文藻的轉變時,注意到一個趨勢,就是大量地在報章文本中使用日常口語、俚諺語、黑話和外來語 例如:«лавина»洪流、 « шквал »風雲、« экспансия »擴充、 膨脹、 開展。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描述新時代的語言特徵時,發現到一些以修辭手段來使語言更值得反覆玩味的新現象。他說:「學者們注意到現今語言交際的風格是在不同領域的話語之間,其界線變得模糊了。各個階層的語言也拉近彼此之間的差距,包括官方語言」。
    B.B.Химик 說:「大眾傳播媒體使用的語言是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極小的侷限性,其結果便是擴大了俚語語體,和行話黑話的領域。」 而В.И.Шаховский注意到:「在當今通訊,交流資訊的過程中,有一項實際的變化,就是外來語在其中佔有一定的分量。」
    口語和書面語的關係正在改變,而日常口語也實際地產生影響;因為從當代大眾傳播媒體的語言外觀來看,她是非常清晰且重要的一項特點。學者們也注意到一項重要的特點就是大眾傳播媒體使用的語言和本來屬於日常口語領域的話語產生了交流。
    報章政論語體的文章總是從口語中借用一些詞彙和句法結構,這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小部份而已。在此之前,大眾傳播媒體的語言慣常被歸類為書面語體,而現在則在越來越像日常口語靠近。所以從口語中借用一些詞彙和結構只不過是整個過程的一小部份。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和讀者產生交集。
    比起過去,彼此相互隔離的傳統溝通方式,現在的大眾傳播媒體以好像在日常生活中與鄰居交談的方式和讀者們溝通、交流,並拉近距離、減少隔閡,這種在語言上的轉變,會吸引讀者更靠近作者。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語言關係會變得越來越像對話式的以及更具有親和力、情感表現力。現代報章政論語體文本的特色就是話語中表現力的提高、開頭語的語意加重—А.Э.Цумарев 。要產生效果,並不是靠著增加話語中具有表現力的言語單位,而是要將非正統、非官方的語言技巧運用在報章通訊上。
    總之,大眾傳播媒體語言的改變,便表示現在情感表現力的加強。情感表現力是報章政論語體的一項重要的組成成分,如同М.Н.Кожина說:「與其他的功能語體相比(當然除了文藝語體和日常口語語體之外)在政論語體中,所傳遞的情感表現力是最高的。」
    報章政論語體的特點就是在言語間特別地、刻意地製造出表現力、情感表現力。這當中,有好一些句子,話語本身並不具有特別的表現力,只是新聞工作者經由自己的思考而將其變成具有表現力。而其它的則可以明顯地扮演修辭的角色,且證明報章雜誌政論語體大部分是傾向於以文藝語體的手法來反映事實。
    情感表現力的效果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層級來達成。
    根據В.Г.Костомаров的證明,在文章中,情感表現力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表達:引言、雙關語、感歎詞、雙引號、外國語、不規則的詞序、新詞、陳舊詞、特殊的構詞法以及打破慣用的詞語組合。
    口語的語法密集地出現在報章政論體中,是一種人際之間與社會的民主開放的體現,也是一種特別也個人化的一種表達方式。作者是用這種方式,模仿生活中對話的口吻和讀者對話;一問一答的對話,對讀者提出一連串的問題。
    這些方法加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因此我們將之視為具有表現力的詞句法結構。 由於文章中口語式的對話,正式用語和非正式用語以及對話用語的界線已實際地沖毀。作者與讀者在這樣建構出的文體中,變成類似於日常對話中的對話者,而對話變成了一種修辭句法,其目的是盡所有可能地激起讀者的情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研究報章政論語體與大眾傳播媒體的語言學家在詞彙的新意上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方向是著重於詞彙意義的改變。但是在語法的革新方面就少得多(包括句法)。然而在報章文本裡頭,說話者(作者)便是克服了過去的語法規範,並且以不同的修辭語意效果來使話語更加豐富《這樣的語言現象的結果便是:讀者與作者間的語言遊戲、語言的反思、語言的實驗以及語言上的隱喻》
    在作家的文章有著許多自創的詞彙或是說法,我們可以說這位作家擁有明顯的個人特色,也就是說,這個作家在其領域中可算是某種風格的代表人物。事實上,近來這類特別的、自創的、具創作風格的筆法,在報章雜誌中正逐漸增加,而且都是出現在反映社會現實,表明個人政論性文章中。這類文章不可能不帶有情感,也不可能不具表現力,因為這類文章的作者其目的便是要使讀者相信,他的立場是公正的。並且盡力地去激起讀者的情感,迫使讀者對這個議題作思考。《作者所關懷的問題越是帶有個人評價,那麼作者便越注意修辭技巧。也就是說,為了使讀者激起最大的迴響,就必須將語用學的精髓,發揮到極限》
    語言學家對於具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法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以各類型文體出現的政論性文章。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因為政論性文章的風格常常遊走於《報章政論語體和文藝小品文之間》 由於為了達到具表現力的效果而大量使用各式各樣的修辭手法,也因為如此,使得政論性文章和文藝作品的界限越來越靠近。
    作為產生情感表現力的手法—分割加強結構吸引了學者們的注意。А.Э.Цумарев從東正教的報紙中擷取資料,並研究分割加強法與其他修辭手段之間的交互影響。他在自己的科學研究中表示,依據不同的特性和在文章的位置,語言手段的使用是:
    —在單獨的句子裡—密集的修辭
    —在若干個句子裡—分散的修辭
    —在一整篇文章裡—本文式的修辭
    А.Э.Цумарев認為,分割加強法是構築修辭外貌的手法之一,就像其他已知的修辭手法:對偶法、省略法、奇談怪論、聯珠格、重疊、比喻、設問、反問、倒裝句法、頭語重複、雙關語、諷刺、層遞。
    М.Ю.Бартенева從В.Токарева和Т.Толстая的文藝作品中挑選出例證並且認為分割加強法富有情感表現力和修辭的潛質。
    同時,М.Ю.Бартенева從不同的原則對分割加強法的結構做不同的分類—從交際目的角度、從分割部分和主句的詞彙語意關係的角度、從分割加強結構的修辭功能角度,並且做出結論:
    1. 語言修辭手段的特性,對不同的作者而言有著不同程度的改變。
    2. 分割加強法的使用是作者個人風格的表現。
    3. 每一位名家的特殊的筆法,都有著其特殊的用意與功能。
    М.Н. Кожина說﹕「在報章雜誌中最能實際地反映出語言的變化 。」因此報章政論語體是個研究的題材。
    本論文研究的新意來自於收集大量新鮮的資料,也就是從最近兩年的報紙、雜誌中,挑選出具有明顯修辭特徵與情感表現力的政論性文章,並且嘗試將分解結構分類,確立其功能以及分解結構與其他修辭格連用的情況。
    論文研究的目的:研究情感表現力如何體現於當代報章雜誌與政論語體,以及其特點,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分割加強法的現象上。研究的目的將透過以下目標達成:
    1. 找出當代報章政論語體的特徵。
    2. 表明對情感表現力與口語的認知與立場;在分析分解結構時,彰顯出對於語法結構的觀點。
    3. 確立分割加強法的本質,並列舉出其不同的研究方向。
    4. 從語法結構的觀點來分析、分解結構的類型。
    5. 闡明分割加強法在使用時所能得到的效果。
    6. 列舉出分割加強法實際出現在報章文本中的例證。
    本論文使用比較、分析、描繪等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與內容可以使用於俄語句法、修辭學、演說術等教學課程。
    研究的例句取自於2005~2006年的報紙,和雜誌以及若干隨機取材自更早期的出版品。
    本論文由 前言、三個章節、結語以及參考書目所組成。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Graduate School]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