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789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86492      線上人數 : 3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897


    題名: 族群衝突與文化認同─馬來西亞白沙羅小學保校運動案例分析
    作者: 林奕辰
    貢獻者: 中山學術研究所
    關鍵詞: 救救白小運動
    馬來西亞
    社會運動
    族群政策
    馬華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4-08-25 13:53:18 (UTC+8)
    摘要: 馬來西亞於其憲法中規定馬來人以及土著有特殊地位,在日後一直引起非馬來人、非土著之不滿,成為日後族群衝突的重要因素;而政府視教育政策為文化傳統整合與團結社會的重要工具,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國民教育體系」,卻因而使促進民族團結為目的之一的教育,本身即潛藏不團結的因素。

    「白小保校」運動,又稱「救救白小」運動,係於吉隆坡市郊八打靈再也的白沙羅新村發生,由於七十多年歷史的白沙羅華文小學被教育部要求關閉,是以在2001年一月村民展開了護校運動,並最後演變為全國的民主教育運動,歷時五年餘,更由於其運動之核心問題在於「文化認同」,是以至今仍牽動馬來西亞華人的神經,加重族群之間之對立與衝突。

    本文整理做為淵源的「華文教育運動」所處之政、經、社會環境,瞭解獨立前後華人之地位,並從華文教育界爭取華文成為官方語文,與在迥然不同的國家教育體系下推動華文教育加以說明,論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其對華文教育產生之影響,進一步闡述1990年代後華文教育運動衰微的情況,發現其與「白小保校」運動之壯大有莫大關係,進一步分析運動的組織領導、群眾動員、策略模式、與政治勢力之間的關係,與馬來西亞留台知識份子在該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得知該運動對華文教育政策構之改變對,以及其對族群議題,與其他社會運動之影響與啟發,並發現「白小保校」運動所產生之根源,以及馬來西亞各族群間之問題,期望能對該運動,以及馬來西亞族群關係有基本之理解與詮釋。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與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博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