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780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867/50733 (92%)
造訪人次 : 11890642      線上人數 : 6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803


    題名: 先秦藝術哲學理論脈絡之發展與解析
    作者: 黃淑基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關鍵詞: 先秦
    藝術
    藝術哲學
    理論
    文化思維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4-08-14 09:59:18 (UTC+8)
    摘要: 在中國,文明的首度成熟,並對後世之研究學者產生關鍵性影響的時期即是思想家輩出、百家爭鳴之先秦時期。
      此時期中國文明的發展達到空前未有的盛況之世,深深影響著後來中國文明藝術、文化、宗教、歷史、思想等,多層面的人文精神的發展脈絡。中國強盛的藝術文明力量傳統,曾經在古代的文化歷史中,留下精彩的一頁。
    就中國古代藝術中之其他相關門類來說;具體性之藝術實物的保存,以今日兩岸故宮博物院之館藏作品數量與質地而言,絕對是可與其他各國之著名博物館相提並論的。其他如建築、園林宮殿、陵墓之修築與考古挖掘、戲曲文化、民族舞蹈等表演藝術方面的傳承,雖不能言其達臻完善,但在近年來世界民族文化理念的引發之下,也有相當成果的展現。
    惟在藝術文化思維的延續上,實引人憂心。所謂之藝術的文化性思維,在傳統中國的概念中即代表著一種人生的態度,亦是生活的美學原則──也就是廣義的「藝術哲學」的討論內涵。
      古代中國的藝術哲學觀,其實就代表著中國人的人生哲學觀。廣義而言;從封建國家社會的成形、重君尊天的神權統治觀、禮儀之邦重仁義、道德的社會倫理觀、以禮、樂為仁治之本的人格德性教育原則;到狹義之個人修身的指導原則、五倫為重的族性特質、生活態度的種種細節與原則等,都是中國文明傳統中精髓的重要部份。
      然而在今日的社會中,不論是政治、文化觀、生活習性與態度觀念,似乎都與傳統中國的人生哲學觀念相去甚遠。
    基本上,西方與中國文明的發展背景與意識品味是完全不同的。因而雖然在今日全球世界化的生活境域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幾乎成為世界文化的領導象徵,但當代華人在對傳統文化進行重建之時,僅藉助西方的藝術文化力量與理論體系是絕對不夠、而且不正確的。如此只會形成未來中國文化的畸形發展;欠缺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為思維後盾的華人世界,是無法成就真正合於現代藝術精神的新文化視野。
    就本論文的研究主題而言,從先秦的眾多文獻中蒐集分析之後,吾人可清楚的釐清中國藝術哲學思維的發展理脈方向,其實並非如之前研究者因對研究資料的迷思與受西方理論範疇體系制限般的貧乏與毫無系統可言。透過對主要文化成源之軸心時期──先秦時期之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之後,以現代學術研究方法與使用語言,對傳統中國藝術哲學的研究範疇可歸分為以下五大範疇:
    (1)人格藝術美學
    (2)音樂藝術哲學
    (3)政治、社會之倫理藝術哲學
    (4)綜合討論型態之藝術哲學
    (5)純粹意識之藝術哲學思維
    呈現而出之理論脈絡的發展是相當明確,且具參考價值與實踐理論特性的:  
      (1) 儒家理性教化、禮樂為治之藝術思維模式。
      (2) 道家純粹意識之意境哲學範疇的追求。
    中國藝術文明的精深內涵,當然不是區區數十萬字之論文就可以交代完成的。然本論文一秉初始起稿的初衷;由中國文明發展軸心時期之藝術哲學脈絡的發展與解析,重新釐清蘊藏於典籍文本中的藝術精神內涵,界定有別於以往的研究範圍,並清晰的呈現出中國先秦藝術哲學思維中的主要理論脈絡。藉由對傳統中國藝術哲學思維的分析與重構,使其能符合今日學術界的理論價值定位。
    顯示於類別:[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