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779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040024      線上人數 : 3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790


    題名: 從魏晉士族到唐代科舉-以瑯琊臨沂顏氏為例
    作者: 龍柏濤
    貢獻者: 史學研究所
    關鍵詞: 顏氏
    士族
    科舉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14-08-14 09:11:18 (UTC+8)
    摘要: 傳統以來,咸以自兩漢行察舉制以後,漸漸產生一批政治新貴,也就是當時所謂的名士;這些政治新貴的產生原先是因為學術環境並不普遍,是以產生累世經學的情況,而經學既然為入仕之條件,於是又產生了累世公卿,此二情勢的互相結合遂演變為門第。兼且察舉制度容易產生舞弊的狀況,是故政治資源漸漸為少數人所壟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乘勢而起,隨著九品中正法成為取士的依據,遂演變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這些勢族也稱為世家大族或稱士族,漸成為穩固的社會階層與統治集團,著重流品與門第,九品中正與士族之間的結合造成了政權的壟斷,也阻斷了社會階層流動的機會。
    任何一種人事選拔制度其原先主要的目地便是為了鞏固統治權,除此之外更需要有效調和社會階層的流動與資源分配的公正,否則極易流於腐化。因此唐代科舉制度的誕生不僅僅是鞏固新的政權,而更重要的便是因應隋唐以前取士的弊病。
    筆者所要探討的第一點便是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九品中正作為取士的標準後,是否真的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以及「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至公卿」的社會狀況;而士族的發展究竟是決定於門第與流品?還是家學門風與文化的傳承?或者是有其他更為關鍵的因素?此關鍵的因素決定了士族的發展,也促成了士族的衰亡,那麼此關鍵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則是本文第一個所要探討的重點。
    本文所要探討的第二點則是自唐代大量科舉取士之後,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是否有別於唐以前的九品中正以及察舉制?是否真因唐代行科舉制度,允許任何階級公平的競爭,因此不能只藉門蔭?還是門蔭仍有其一定的影響力?並且於仕宦中仍扮演重要的因素?
    這是兩個不同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狀況,筆者遂希望透過士族的發展以瞭解時代的變化,透過其興衰來解釋筆者所要探討的兩個問題,即是士族之發展關鍵為何?以及科舉制度產生後,門蔭是否便不具影響力?
    自魏晉南北朝以至唐代,跨越如此長的時間並且持續有發展的士族為瑯琊王氏、以及瑯琊顏氏等等,筆者遂取瑯琊顏氏為例,原因有三:第一、瑯琊顏氏並非如瑯琊王氏一般為傳統之大士族,因此其於魏晉南北朝的興起與發展也更能瞭解士族的發展是否只藉流品與門第?第二、瑯琊顏氏於唐代因捲入高宗廢后事件的政爭,使得其家族的發展幾乎可以說是從頭開始,因為從頭開始,顏氏大量參與科考,而透過顏氏與科舉的互動,更可以瞭解門蔭於科舉制度中影響有多少?第三、瑯琊顏氏有重要家學門風與文化的傳承的著作,即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此為家學傳承具體的表現,那麼家學傳承是否為士族發展的關鍵亦是筆者要探討的問題;此三點為筆者以瑯琊顏氏為例的主要原因。
    透過筆者以瑯琊顏氏為例,並以顏氏仕宦佐證,兼且輔以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作旁證,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士族之發展關鍵在於與政權的互動,而不在於家學傳承甚至是門第與流品;第二、自魏晉九品中正至唐代科舉,門蔭仍維持其影響力,也許程度上有些差異,這與大環境與政治體制的變化有關,但是家族發展與個人仕宦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顯示於類別:[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