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58783 線上人數 : 5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文學院
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文學院
>
史學系暨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27611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611
題名:
諸儒鳴道與道學之再檢討
作者:
邱佳慧
貢獻者:
史學研究所
關鍵詞:
諸儒鳴道
道學
理學
司馬光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4-07-01 10:33:38 (UTC+8)
摘要:
這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諸儒鳴道》這部上海圖書館館藏的珍貴資料,重新檢討道學運動發展的軌跡及其蘊含的精神。《諸儒鳴道》之所以珍貴,並不僅止於她以孤本姿態保留了許多比現存宋人文獻更為可靠一手的版本,更因為他為道學運動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吸引許多海內外學界學者開始投注研究心力於此,並回頭檢視道學運動的學術成果。本文藉由分析這部作品,總結出一些論點,希望能為傳統道學研究範疇提出一些小小的貢獻。這裡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談:
第一,《諸儒鳴道》將道學多元化的面貌表露無疑,也修正了狹隘的道學定義,《諸儒鳴道》收錄道學家的標準,提醒我們應當用更為包容的態度從事研究工作,道學運動多元化的特性,展現在道學家的人際關係網絡之上,以《諸儒鳴道》和《宋元學案》的資料相互對比,可以發現整個道學運動遠比我們所理解的更為複雜和豐富,道學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流,包括講學、游學、會講、授徒等等,他們透過學術活動從而使學術思想相互激盪,讓學術內涵更為精進,由此,也可以推知當時的學術關係網絡是綿密而交錯的,道學家們很清楚彼此之間的學術關係,但對研究道學運動者而言,這些關係並不十分容易定義,站在研究的角度上來說,正因為「多元化」的面貌,正名「道學」與「道學家」這個工作更顯必要和重要。同樣在這個點上,《諸儒鳴道》更提供了一個新的「道學譜系」,這個譜系所包含的道學家包括涑水學派司馬光、劉安世;朱熹長久以來攻詰的學者張九成;以及名不見經傳的江民表、潘殖等人,上述諸位均不含括於朱熹所宗主的道統之中,換句話說,集理學之大成的朱熹並未收錄他們於《伊洛淵源錄》中,這其中反映出一個情況,那就是朱熹對早期道學譜系有所修正,他剔除了原先在道學運動中實際參與的司馬光等人,朱熹這項修正的舉動背後隱含著雙方經史觀認知的差異性,是故以司馬光為首的重史派,在學術競爭的過程中,被朱熹抽離掉,隨後,道學自身發展及後人學者的研究中,這些道學家就漸漸被忽略和遺忘了,幸虧,《諸儒鳴道》保留這些人的重要文獻,也還原了當時某些程度的原貌,突顯了重新評價某些道學家定位的價值,並回應了朱熹的道譜。
第二,《諸儒鳴道》證明了道學家的心學,是落實在「即道體即工夫」的修養之中,這或許能修正傳統學界認為道學就是只談性理的偏狹見解。道學運動在宋朝雖然三番兩次遭受打擊,但是他們並未銷聲匿跡,道學家們反而在最基礎的底層中,持續推動和實踐道學的宗旨,從《諸儒鳴道》所收的道學家,他們的生平事蹟,可茲佐證,例如他們不約而同地在吏治上多有傑出的表現,江民表和劉安世都曾經擔任過諫官,他們以不惜丟官的正直表現,獲得他人讚許,也同樣受人尊敬,朱熹就曾經表述過他對江民表的諫官行為很是佩服,劉安世高風亮節的行為,也換得「諫官當如劉安世」這樣的美稱,又如周敦頤安貧樂道地擔任縣官,專心治理地方事務,即使無法當官,也能回歸到從學和自我修身的生活,又或者共同致力於地方教育事業,從他們關懷社會底層的實際行跡,足以說明他們並不是打著「心性道德」的高帽旗幟,亦不是標誌著「內聖外王」的空泛口號,尤其是《諸儒鳴道》中的這些道學家,其儒學思想有別於其他時代的儒學表述,他們把心性、道體和實踐修養功夫結合在一起,而這種完美融合是道學家透過不斷自我錘鍊與修正檢驗後的精髓,他們在最實際的運作中,求取最廣泛的效用,這些是儒學對社會場域中的秩序最深刻的堅持。
顯示於類別:
[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檢視Licence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